九三阅兵方队中,有一面“贺龙投弹手”营的鲜艳红旗,方队威武雄壮,气势如虹。这支部队源自三五九旅,“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扎根在边关”。这支铁血雄师中的第七一八团即威名赫赫的“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平山团”。
八路军战士练习投掷手榴弹。
“贺龙投弹手”的来历
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之前,国民政府同意拨付武器弹药及军饷。但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这些诺言大多没有兑现。1940年,由于日军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国民党顽固派连续制造反共摩擦,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加上自然灾害侵袭,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和物资供给遇到严重困难。
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军队一方面作战,一方面生产”的号召。随后,第三五九旅奉命接防南泥湾。平山团率先抵达南泥湾地区,披荆斩棘,刀劈斧砍,开辟了一条进入南泥湾的通道。三五九旅坚持农忙生产,农闲练兵,敌人来了,拿起机枪战斗,敌人没来,拿起镢头种地。
1942年5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正式成立,贺龙担任司令员,徐向前担任副司令。联防军的主要任务是防守陕甘宁根据地,同晋西北日军作斗争。重任在肩,在司令部成立后贺龙就赶赴第三五九旅视察训练情况。
听说贺龙师长来三五九旅视察,旅长王震十分高兴。他为贺龙组织了一次投手榴弹、刺杀和射击表演。有个叫齐巨洲的战士一下子将手榴弹投了50米。贺龙看了,高兴地鼓起掌来。表演完毕,王震请贺龙给部队讲话。贺龙说:“你们是保卫党中央的卫队,你们要保卫边区每寸土地。你们练兵练得很好,投弹投得远。你们还要好好练习射击。每一颗子弹打死一个仇敌。一二〇师是个大学校嘛!”王震接着说:“师长号召我们生产、学文化、练习武艺,特别是投手榴弹、射击。我们旅要创造出无数的贺龙投弹手、贺龙射击手。敌人来了,就把他们消灭。”
旅政治部抓住王震的这一讲话,很快在三五九旅开展了争当“贺龙投弹手”的竞赛。在后来的冬季练兵中,这一竞赛从三五九旅推广开来,变成了陕甘宁边区部队的群众性练兵活动,掀起争当“朱德射击手”“贺龙投弹手”的活动。
1942年10月26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歌曲《贺龙投弹手》:“光荣的贺龙投弹手,来!拿起手榴弹咱们走,走,走!我们眼睛发亮,热血跳荡,等着一显好身手。贺龙的名字震天下,贺龙的战士天不怕,地不怕;哪怕敌人的火力大,冲上敌人的阵地,把手榴弹一个两个三个扔出去,扔出去,扔出去!”
《解放日报》刊登歌曲《贺龙投弹手》。
部队形成冬季练兵热潮
“贺龙投弹手”是人民军队中投弹技术最出色、战功显赫的战士们的一种荣誉性称号。获得者需具备超乎常人的投弹能力——投得远:通常能投掷50米以上,优秀的甚至能投70~80米;投得准:能精准地将手榴弹投入敌人的工事、机枪眼或集群中;投得快:在短时间内连续投掷多枚手榴弹,形成“手榴弹雨”,摧毁敌防线,令敌闻风丧胆。
1943年6月,联防军召开陕甘宁边区和晋绥军区团以上参谋长会议,讨论部队的军事训练问题。贺龙提出:部队训练要为战争服务;部队训练的要求或者说目标,在于“能对付两倍到三倍的兵力”,“一个打三个”;生产与训练这两大任务要统筹安排。这次会议打破过去坐在一起讨论的老办法,让参谋长们穿上草鞋,去当几天兵,到操场上练动作,学一些切实的具体的训练方法。贺龙自己也穿着草鞋来往于操场的烈日之下。这给会议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会开“活”了。
1943年10月,贺龙主持召开了陕甘宁边区部队高级干部会议。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也很重视,毛泽东参加了会议。会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兵为主,人人皆兵,个个都练,士兵教育应以技术为主”的冬季练兵方针,侧重学习射击、投弹、刺杀三大技术。
毛泽东在会上要求,在训练中要贯彻“首长负责、亲自动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并且对这一方法作了具体说明。贺龙把与会的高级干部编成班、排,下到操场,首先学习三大技术,统一训练要求。毛泽东兴趣盎然地来到操场,观看高级干部操练,对与会者的情绪鼓舞很大。
11月中旬,部队中形成了冬季练兵热潮。
“贺龙投弹手”的训练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大部分是从敌人手中缴获来的,特别缺乏远射程重武器。解决战斗,主要依靠步枪、手榴弹和刺刀。因此,射击、投弹和刺杀,就成为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平山团)大练兵的主要内容。
开始投弹时,团长陈宗尧还投不到45米。但他下定决心,坚决要投出45米,跟战士们比赛。每天早晨跑步结束后,他就练习投弹。冬天早晨那样冷,他只穿一件衬衣苦练,几天之后,手臂肿了,吃饭拿筷子都困难,但他仍然坚持练习。
战士们见团长这样坚持苦练,都下决心向他学习。从天亮开始,一排排手榴弹,像天上的乌鸦一样,密密麻麻掠空而过。大家穿着衬衣,有的人干脆光着膀子,很多人的手臂肿得老粗,还一股劲地投掷。陈团长在各连检查情况,看到谁的手臂肿了,就鼓励他:“手臂肿了,马上用樟脑酒猛擦,擦了再练,一直练到消了肿,你就成功了!”
全副武装的“贺龙投弹手”。
他的话果然灵验,手臂消肿之后,出手就是40米开外。陈团长看到大家进步很大,心里很高兴,谁的手榴弹飞出45米这面小红旗,他就竖起大拇指,连声赞扬不止。经过多次测验,七一八团除了几个小兵以外,大都获得了“贺龙投弹手”的奖章。
1943年8月27日,《解放日报》发表通讯《南泥湾驻军掀起技术学习热潮,人人争做光荣的“贺龙投弹手”》,指出,此间驻军现正利用锄草完毕到秋收的空隙时间,于8月的第一周开始了紧张的秋季整训。整训中的最大特点,为整个部队掀起了空前的投弹热潮。根据王震的指示:“练习武艺,投弹第一;首长负责,亲自动手;风雨无阻,假期不息;人人必到,一到必投。”
所有干部及战士,都投身到这一热潮中。各部在驻地附近,都赶着筑好投弹场,每人都发给一枚铁质的练习弹,每天早操时,每人至少投3枚,每日登记成绩,投弹热情极为高涨。政治部工作同志,为了更早地能练习投弹,星期日不作休息,3个早晨一整天,就把一片长满蒿子凹凸不平的草地,筑成了投弹场。某部司、政等机关干部,利用工作中十几分钟的休息时间,也练习投弹,或拿着手榴弹练习手劲。小卫生员们因为自己投不远,非常着急,一有时间就提着手榴弹在操场练习,“投弹成绩登记表”上,他们的成绩在一天天提升。
很多劳动英雄,都成了“贺龙投弹手”。某连的卢才林、黄贵春、焦林祥等,生产中是挖地3亩以上的突击手,现在又是45米以上的投弹手。其中焦林祥曾在山西崞县官底村战斗中,将全班的手榴弹,掷向高达数丈的敌军碉堡,非常准确地毁灭了这个“乌龟壳”。
在干部中,“贺龙投弹手”也不乏其人,如某连指导员李广三与某队副队长王大刚等。大家对争取“贺龙投弹手”充满了信心,要在十月革命节时,1/3的人成为“贺龙投弹手”。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及在革命斗争中失去右臂的政委左齐,他们都日不间断地练习投弹,并与“贺龙投弹手”们讨论研究经验。为了配合这一运动,政治处特将手榴弹各部构成名称,及投弹要点编为课本,进行教学。
为激励边区将士的练兵热情,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把体育竞赛运用于军事训练。以赛促练,以练促赛,形成练兵运动热潮。部队普遍开展了争当“贺龙投弹手”的竞赛。1944年9月26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模范学习者代表大会举行,并在延安东关操场举行军事表演赛。贺龙、徐向前、萧劲光、谭政陪同毛泽东以及其他在延安的中央领导人前往观看。贺龙在会上说:“我们现在有了投掷72米的投弹手,发射6发步枪子弹打60环的神枪手,部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但是,为了反攻,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我们应当继续求进步。”他还说,1944年冬季还要练兵,我们的目标是:“巩固技术,提高战术,把技术与战术结合起来。”“战斗员要提高自己的技术并掌握新技术,指挥员要提高战术指挥能力。”
1943年、1944年的练兵活动成绩显著。例如第三五八旅的考核结果是:全旅步枪命中率由48.5%提高到了90.3%,重机枪命中率达到了84%,轻机枪命中率达到了68%,山炮命中率达100%,手榴弹投掷距离由以前的平均25米,提高到了40.69米,并创造了72米的最高纪录,刺杀和超越障碍,也都比较熟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和发展,1944年9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召开了模范学习者代表会议,检阅和总结大练兵成果。
模范的“贺龙投弹手”们
三五九旅某部四班电话员王生舟,是旅直单位新年冬训测验“贺龙投弹手”优胜者第一名。他两个月苦练后,增加了17.5米距离。
王生舟是吴堡崖窑上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先当勤务员,1943年整编时担任电话员,在以前没打过枪没掷过手榴弹,但因他学习努力,积极苦练,获得投弹46.5米和步枪三发命中8环的成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生舟的优异成绩来自勤学苦练。他第一次测验投手榴弹时,只投了29米远,后来他天天苦练,臂痛发肿三四次,皆未休息。痛得厉害时,晚上睡不着,只能起来晃胳膊,晃得关节发麻,还舍不得睡。就拄着小铁锹起舞。鸡叫后又痛醒了,起来接着晃。这样20余天,才不大痛了。后来连里测验,他投到了37米。
他还在城墙下挖到一个生铁“拨浪”,重12斤3两,有空就在门前推掷。开始只掷四五米,后来能掷10余米。每天早晚举砖练背他最积极,二十七八斤重的大石锁,同班战士文增武只能举两下,而他举35下才放手。1944年1月13日下午他正在练习,被一个战士投弹误伤了头部,当时就晕倒,出了血,但他包扎好,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又出现在投弹场上。
王生舟被选为模范,出席了旅直模范学习者会议。会后更加努力,早上叫别人起床,不怕厌烦教别人要领,大部分战士都学习他的投弹要领,并收到效果。他过去不识字,在冬训中记下100余个生字。他勤于职守,3天内要值班两天,没误过事。当班中稍有时间,即在床上练瞄准。旅部奖他一枚最好的手榴弹,他用皮袋子装起,吊在皮带下,上课、出操、吃饭、解手,1分钟也不肯摘下它。
1943年,贺龙领导开展大练兵运动。这是贺龙在给部队授奖旗。
在南泥湾的时候,三五九旅某班里有一个细大个和一个粗大个战士。细大个名叫吴德恒,个儿高长,像根挺直的标枪,他是个共产党员,做事细心、机灵。粗大个名叫张合林,个儿粗壮,像颗圆实的炮弹,干起活来扎扎实实。他俩都是河北省沧县焦河人,在战斗中结下亲密的友谊。边生产边练兵的运动开始时,细大个和粗大个生产比虎劲,练兵也赛高强。那时节,练兵先强调要精练“三大技术”——投弹、射击、拼刺刀,特别是投弹,一开始就掀起了练习高潮。当时规定,经过全部队比武大考核,谁要能投到45米远而且投得准,就能当上“贺龙投弹手”,发给一枚奖章挂在胸前。这个决定下达以后,细大个喊着粗大个说:“兄弟,凭你这身虎劲,夺十个牌牌挂上也不成问题。”
“贺龙投弹手”陈彦是山西省宁武县前坡村人。1937年9月刚满20岁时他就参加了八路军。为打败日本侵略军,他告别了家人,奔赴抗战前线,被编入三五九旅独立团当战士。由于他作战勇敢,成绩显著,当年12月就入了党。
1938年5月到1939年初,部队首长3次派陈彦前往冀中去扩兵,他路经家乡不回村看家人,一心放在革命事业上。执行任务时几次被敌伪包围,由于他密切联系群众,均为当地群众所营救脱险。他完成了上级给的扩兵任务,被提拔为排长,其后又调到七一八团警备连任二排排长,是年8月调到侦察队先后任侦察班副班长、班长。
1940年,为了粉碎敌人对边区的包围封锁,党中央调三五九旅回延安南泥湾参加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陈彦领导全班战士努力生产,全班每人每天能开2亩荒地。他被选为劳动模范。他和战友们一边生产,一边练武,还要识字学习。陈彦充满热情,积极上进,获得了“学习模范”“贺龙投弹手”等光荣称号。此后“精简缩编”,他又任侦察员。陈彦从当排长到班长,从班长到战士,能上能下,毫无怨言,对工作始终热情、认真、负责。有一次,他率领3名战士在侦察敌情时被包围,在只有一支枪的情况下,他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地领着战友冲出重围,脱离险境,在残酷复杂的斗争中表现了突出的才能和献身精神。
陈彦后来牺牲在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的战斗中。他在抗击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侵犯时,身中三弹,花肠流出,仍然奋战,勇敢向前拼杀,在还有最后一口气时,射中进犯者,由其战友抓住进犯者,缴获其枪支。
陈彦牺牲时年仅26岁。他牺牲后,三五九旅全体将士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旅长王震亲自撰写悼文,赞扬说:“陈彦同志在华北抗战与保卫边区的河防上,表现出无限的忠勇和坚定性,杀死了众多的日寇与汉奸。陈彦同志是武艺高强的‘贺龙投弹手’之一,又是生产战线上的劳动英雄……我们要奋起勇气来,学习陈彦同志这种光荣伟大的精神,学习他对党的无限忠诚与英雄气概,拿出我们的无限力量,以完成革命的最后胜利。”
“贺龙投弹手”投弹技术极其精湛,具有勇敢、顽强、敢于和敌人近战的革命精神;它是一种重要战术特色和革命精神的象征,更是人民军队从弱小走向强大历程中的一个生动注脚,体现了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我军指战员通过苦练军事技术、发挥智慧勇敢来克敌制胜的光荣传统。
(作者系中共河北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