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治沙英雄石光银——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1-07-12 14:38:11


今年是“七一勋章”首次颁授,共产生了29名“七一勋章”提名人选。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杰出贡献、建立卓越功勋;他们道德品行高尚、创造出宝贵精神财富;在全党全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受到高度赞誉。

  石光银,男,汉族,1952年2月生,1973年7月入党,陕西定边人,陕西省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的十八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等称号。

  人物简介:石光银,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作出杰出贡献。

  一生都在做一件事:与沙漠和贫困作斗争  

     出生在饱受风沙侵袭的沙地边缘,植树造林,治理荒沙是他从小的志愿;当沙漠终于变成绿洲,如何让乡亲们富起来,过上好日子,是他身为共产党员的使命。

  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石光银和当地群众一起,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治沙之余,他扶贫帮困,建学校,修公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多年来,石光银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绿化十杰、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等荣誉称号,还两次被邀请出席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会议,介绍治沙经验。2000年他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世界优秀林农奖”,2002年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世界林农杰出奖”。

  石光银是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壕村农民,18岁时入党。过发展沙产业,把治沙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使农民在治沙中得到实利。

6月29日上午,石光银步入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颁发了金质奖章和证书。

  2012年陕西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选举石光银为十八大代表 。

  2018年1月当选为陕西省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8年1月任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石光银“七一勋章”。

  “沙进人退”变“绿进沙退”

石光银在沙漠边缘种树。央视截图


  石光银的家地处中国有名的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南缘。毛乌素沙漠横亘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东北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总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但到了2020年,这片沙漠竟快要从中国版图上消失了。联合国治理荒漠化组织总干事这样评价:“毛乌素沙漠治理实践,做出了让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事情。”

  “不是说黄土高坡吗?黄土呢?”去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这句经典台词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片中,邓超饰演的乔树林带领乡亲们在沙地里植树造林、培育沙地苹果,将不毛之地变成了盎然绿洲。这部电影,反映的正是陕西省榆林市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故事。

  开车走在榆林的高速公路上,道路两旁树木林立、绿草如茵。湿地公园、经济林基地、生态园随处可见,很难想象,这座如今的国家森林城市过去是一片不毛之地。榆林市过去被称为“沙漠之城”,毛乌素沙漠有一半在榆林市长城一线。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森林覆盖率仅有0.9%。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的郭成旺老人回忆,四五十年前村子周边都是黄沙,一场风沙刮来,地里的庄稼就全被埋了。

  “沙子在撵着人走呀,不治住沙,老百姓就过不上好光景。”艰难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一批不愿向困难低头的治沙人,正是他们织就了如今的锦绣榆林。石光银从小就因为风沙而数次搬家,自己的小伙伴也葬身沙海。1968年,还是榆林市定边县圪塔套村小队长的石光银就带领群众在村子周围种树苗。三年苦战,第一片绿洲种活了!这让石光银看到了希望。1984年,在中央治理“五荒地”的号召下,石光银辞去了海子梁乡农场场长的“铁饭碗”,举家搬进全乡沙漠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开始了漫长的治沙过程。1984年,石光银承包荒沙3000亩;1994年,他又承包治理了4.5万亩盐碱滩;再之后,分别承包了县上盐化厂苫湖地7.5万亩、国营长城林场荒沙地4.55万亩……几十年间,几十万亩荒漠被石光银和乡亲们一点一点染绿,他的儿子、孙子也都先后加入治沙队伍中。

  石光银、殷玉珍、牛玉琴、女子治沙连、王有德……在毛乌素沙漠里,这样的种树人有许多。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说,种树需要时间,能坚持下来做这个事儿,确实很不容易。早期治沙所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在这里一待就是一辈子。很多治沙人,都是两代人、三代人绿色接力,靠一种愚公移山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

  靠着治沙人的努力,目前,榆林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833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760万亩,改良草地150余万亩,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化土地治理率超过90%。乌审旗森林面积由1999年的317万亩增长到如今的576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32.89%和80%……毛乌素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一辈子不一定要干多大的事,但一定要干一件有意义的事”

石光银是全国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农民。资料图


  变绿只是一个开始,治沙、治土、治碱都是为了治穷。生态效益有了,经济效益便也随之提了上来。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再到生态循环模式的建立。遵循这一目标,榆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把荒沙治理与沙区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咱沙地里的树,不仅能固沙、还好看、好用!”在毛乌素的土地上,长一棵树不易,必须最大限度发挥价值。枣树需水量小,是生态、景观、经济三效合一的作物。在乌审旗红枣基地,1000亩将近300多万株优质红枣苗木在这里静静生长。当地通过“研究所+合作社+基地+农牧民”的运作模式,培育出优良枣木,交给农牧民种植,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月牙湖旅游景点……这些年,石光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在村里建起数百座移动大棚,发展种植、养殖等多项产业。“治沙也要致富。下一步我们要多引进高科技农业,研究高科技农产品,把乡村振兴和我们的工程结合起来,让‘沙窝窝’成为群众致富的‘金钵钵’。”石光银说。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

  这句誓言,“治沙英雄”石光银已经践行了40多年。从20岁开始,这位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壕村的普通农民,便怀着为沙区人民锁住黄沙、拔掉穷根的强烈责任感和坚定信念,带领群众投身于治沙事业中。

  在石健阳的心目中,爷爷是一位可亲可爱,值得敬重的长辈,更是自己一辈子都要去学习和追赶的榜样。

  石光银曾经教导石健阳:“人一辈子不一定要干多大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不能一个人好,要让其他周边群众都好起来。”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就是石光银为自己选定的有意义的事。  (综合自中新网、南方都市报、360百科)




责任编辑:袁丹华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