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任万平: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大展是如何诞生的?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文化人物      2022-07-06 15:24:39

  东西问丨任万平: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大展是如何诞生的?

  中新社北京7月1日电 题: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大展是如何诞生的?

  ——专访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

  中新社记者 应妮

  7月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正式对公众开放。故宫博物院联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7项开幕展览,共计展出珍贵文物九百余件,约七成文物为首次赴港展出,其中“国宝”级别的一级文物166件。这是截至目前故宫博物院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文物出境展览。

  2018年双方成立工作组后,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就投入展览筹备中。作为故宫博物院负责业务的副院长,任万平更是从头到尾负责展览各项工作。日前,她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展览的筹备、展品的遴选、文物的轮换、两地故宫合作等读者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据悉,故宫博物院在2018年就已启动各项展览的筹备工作。可否请您先介绍展览的筹备过程,展览主题是如何确定的?

  任万平:2018年双方成立工作组后,故宫博物院就同时成立了7个筹展组。香港博物馆人员更了解当地情况和民众需求,经双方进一步讨论,确定了现在的展览题目。

  7项开幕展览分别为“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凝土为器: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龙颜凤姿:清代帝后肖像”;“器惟求新:当代设计对话古代工艺”;“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驰骋天下:马文化艺术”。展览包括绘画、法书、青铜器、陶瓷、金银器、珐琅、玉器、漆器、玻璃器、玺印、织绣品、首饰、雕塑、图书典籍、古建藏品等类别,从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点击进入下一页

正在布展中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第七展厅。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七个展览是总和分的关系。

  “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通过一百多件故宫典藏,介绍清代的紫禁城。这个展览相当于总展览的序厅,总括式了解紫禁城基本历史和文化脉络。

  紫禁城以前是帝王理政和生活的地方,那么人在这个空间中是怎么活动的?第二个展览“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就是切中“人”的生活。

  故宫博物院有超过186万件文物,这些文物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展览通过分项进行介绍。如书画展是“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时,故宫博物院曾在香港做过同题材大展,今年我们再次奉献重磅展览;陶瓷展是“凝土为器: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展现陶瓷作为中国人对世界的一大发明和贡献,深刻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器惟求新:当代设计对话古代工艺”展,应该说当代设计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多是对传统的继承,所以我们从各门类中挑选有设计思想的文物进行展示,并有香港当地设计师作品与故宫文物进行对比呈现。

  “龙颜凤姿:清代帝后肖像”展览,再现作品从设计、草稿到成品的绘制过程,如面对损伤如何进行修复等。《左传》中早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此展体现了中国古人“慎终追远”的传统孝道观念,让活着的人知道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将到哪里去。

  “驰骋天下:马文化艺术”以故宫展品为主,还有卢浮宫的一些展品,对比展出东西方马文化的艺术。绘画方面有一幅郎世宁所作《狮子玉》,是乾隆皇帝宝马十骏中的白马,画作纵五米多高。

点击进入下一页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第三展厅内景。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中新社记者:国宝级文物的参展,双方如何沟通?可能会遇到哪些客观的出借困难?如何解决?

  任万平:此次展览包括一级文物166件,占借展品总数18%。“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包括30件(套)远至晋唐时期的书画经典名作,全部是一级文物,是近15年来故宫所藏古代书画瑰宝最大规模的一次出境展览。

  很多展品契合国之瑰宝主题。比如,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其真迹自唐太宗以后谁都没有见到,但当时的摹本更接近于真迹,所以故宫博物院院藏有关“兰亭”唐代摹本及后世相关的八种墨迹,乾隆帝称之为“兰亭八柱”,他认为虞世南摹《兰亭序帖》卷排第一,所以展览选择了“兰亭”摹本里最好的;《雪江归棹图》卷是宋徽宗赵佶存世作品中唯一山水画作;同为青绿山水画,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卷其实比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绘画技法更为成熟;《洛神赋》摹本之珍贵更不必多说。

  清乾隆款白玉桐荫仕女图山子,所用玉料本是边角料,但经过玉工巧为施艺,创造了更有意境的工艺品,所以这件一级文物出现在设计展中。

  展览不只看文物级别,更看重文物和主题的契合度。从北京到香港要经过长途运输,我们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文物保护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促成香港故宫为香港民众服务方面的愿望。

  中新社记者:赴港展出的文物如何进行轮换?

  任万平:文物轮换基于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有机类文物如纸质或绢质类书画,老话是“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这一类比较脆弱;再就是丝织品,如帝后服饰等受紫外线、光照等的影响也非常大,这些文物会轮换比较频繁,尤其“国之瑰宝”中的书画,一个月一轮换。全部展品分三期展出,丝织品展出三个月。

  无机类的文物如陶瓷、玻璃、珐琅、玉器等,受外界环境影响不是很大,计划一年一轮换。

  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清乾隆款白玉桐荫仕女图山子这样的知名文物,展期为三个月。作为明星展品人人都喜欢,在香港展出一段时间满足香港民众的需求后,故宫博物院也要接待来自全国、全世界的观众,如果他们看不到珍品也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采取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执两用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

点击进入下一页

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中新社记者:数字文创方面,故宫博物院提供了怎样的资源?

  任万平: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后,故宫博物院陆续提供《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养心殿》《灵沼轩》和《韩熙载夜宴图》等7部虚拟现实节目,以高精度数字影片形式向香港观众更直观展现故宫文化遗产古建筑群和院藏文物。

  故宫博物院还提供了《月朗风清暮合紫禁》《八大作》《故宫新事》三部视频专题节目,聚焦故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以便香港观众了解到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文物修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学术研究最新理念与成果。

  在参观展厅中精美文物藏品之余,意犹未尽的观众朋友可继续通过故宫博物院官网(www.dpm.org.cn)、“数字故宫”小程序和“故宫出品”系列App随时随地“云游故宫”。

  “全景故宫”让观众足不出户,在香港就可沉浸式体验故宫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与精工巧做,还可随时切换不同季节,看雪景、赏春花。“数字文物库”里展出超过83000件各时代不同类别的故宫精彩文物。观众可以在“故宫名画记”仔细欣赏品味院藏珍贵书画影像,包括《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乾隆大阅图》共600余幅作品,数十亿像素的超高清影像足以看清画中每一个人物的表情。“每日故宫”App每日甄选一款馆藏珍品,“故宫展览”App让香港民众可以随时走进故宫看大展。

点击进入下一页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内大屏幕播放各展厅展示的文物藏品。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中新社记者:今后两地故宫还会怎样联动?开幕展即将和香港民众见面,您此刻有什么感慨?

  任万平:展览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香港观众如有意见和建议,香港策展团队会根据这些需求进行进一步梳理,故宫会一直保持和香港同仁的良好互动。以后可能会做故宫博物院的专项文物展览,也可能进行联展,发挥香港促进东西方交流的优势,经过相关策划,让故宫的文物和海外各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多角度共同呈现展示中华文明的主题展览。

  故宫博物院王旭东院长说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不是我们的分院。相反,双方是伙伴关系,馆藏定位互为补充。”香港故宫的展览有很多创新角度,古与今的对话、东西方对马文化的解读等,都反映出香港中西文化交汇的优势和特色。故宫博物院与在港的中国文化研究院合作,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讲座和教学资源“我们的故宫”。故宫的专家已为研究院“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供稿,为“我们的故宫”系列活动揭开序幕。

  身处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合作是双赢局面。合作时双方互相受到启发,例如香港年轻人思路活跃,创造性更强,我们相对比较严谨,相互之间在学术和理念上都能有启发和碰撞。

  接下来我们将再接再厉,精诚合作,把未来的香港故宫做得更好,让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更多样、更广泛的渠道进行传播,滋养当代人的心灵。帮助香港民众真切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励人们再创辉煌。(完)

  受访者简介:

点击进入下一页

  任万平,现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特聘项目专家。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史学会清代宫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第七届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清代政治制度与礼俗研究,尤其对具有集大成特点的清代宫廷礼制与习俗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在国内众多博物馆和高校,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与英、德、俄、日、美、加等国的博物馆和高校讲学。策划、主持故宫博物院“龙凤呈祥——清代皇帝大婚庆典展”“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等多项专题性与综合性大展。发表著作多部、论文数十篇。


文章来源:中新社
作者:应妮  |  责任编辑:虞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