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东北抗联一军在辽宁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3-06-06 15:36:00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抗联第一军发祥于南满(今吉林省)磐石县,其前身是1932年6月成立的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同年11月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南满游击队和海龙工农义勇军会合后,于1933年9月18日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1934年11月扩建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6年6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7月又与活动在东满的抗联第二军联合,组成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杨靖宇是这支军队的缔造者和领导者。

杨靖宇

一、巡视南满

大革命时期,杨靖宇在家乡河南确山先后组织了确山暴动和刘店起义,建立革命政权。先在开封、洛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期间3次被捕,均被营救出来。1929年6月,根据工作需要和杨靖宇的要求,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组织部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干部训练班结束后,杨靖宇于7月下旬抵达奉天,由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派到抚顺,任特支书记。9月被捕,经营救,九一八事变后的11月被释放,到哈尔滨从事地下斗争。1932年9月,杨靖宇任省委军委代理书记职务,11月,他以省委特派员身份去南满磐石、海龙等地巡视指导工作,整顿地方武装,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杨靖宇任政委,从此走上了武装抗日斗争的第一线。

在杨靖宇等人领导下,南满游击队自成立5个月来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连续粉碎了日伪军的4次“围剿”。先后与敌交战60余次,毙伤日伪军100余人,打出了南满游击队的威风,提高了党和南满游击队在群众中的威信。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给满洲各级党支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在东北建立反日武装统一战线的方针。7月,杨靖宇以红军游击队名义,邀请在磐石北部的“毛团”“马团”“赵旅”“常占”“殿臣”“三江好”“韩团”“许团”等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首领举行会议。会议决定组成“联合参谋处”,推选毛作彬(“毛团”首领)为总指挥,杨靖宇为政治委员,参加部队共计3000余人。抗日军联合参谋部的建立,标志着南满地区抗日武装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二、进军辽宁

1933年9月18日,在磐石西玻璃河套召集大会,南满游击队与海龙游击队合编成立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随之,杨靖宇率独立师部分渡过辉发河南下,11月下旬,抵达辽东山区清原县和兴京县(今新宾满族自治县)湾甸子一带活动。

翌年2月,杨靖宇部又经岗山到达辽宁桓仁仙人洞小冰沟子,考察老秃顶子一带的地理环境,准备在这里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7月,独立师进军辽宁的西丰、兴京、桓仁等地。位于兴京与桓仁交界处的老秃顶子,海拔1373米,西连本溪,东接通化,山高林密,峭壁耸立,地势险要,周围近百公里是两省(吉林、辽宁)、四县(通化、本溪、兴京、桓仁)要冲。沈阳、抚顺、本溪近在咫尺,安奉铁路自附近通过,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杨靖宇率部选择这一地区开始了他们在辽沈大地的抗战征程。

为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根据满洲省委指示,1934年11月7日,南满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临江县四道二岔召开,决定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下辖两个师,其中一师主要在兴京、桓仁、宽甸等地活动。

1935年10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一部与革命军第二军在濛江那尔轰会师。不久,杨靖宇率军部到桓仁、宽甸至辑安与第一师会合,此后,第一师、第二师均多次与日伪军交战,并取得胜利。经过一年多的南征北战,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讨伐”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这时第一军兵力已达到2000余人,另有地方武装2000余人。抗日游击区由原来吉林省磐石等八个县境,扩展至辽宁省的20余县范围,西至宽甸、本溪,威胁沈阳;南至辑安、临江,直达中朝边境。并且分别在漾江以那尔轰为中心,在柳河、临江、濛江、金川以四县的边界一河里地区为中心,在辑安的蚂蚁河和桓仁、本溪、兴京的老秃顶子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南满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开展游击战争的依托,南满抗日游击区成为东北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和中心。

1936年2月20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杨靖宇等人的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决定将党所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等部队一律改为东北抗日联军。6月,杨靖宇主持召开中共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改编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为军长兼政委。1936年6月和11月,抗联第一军进行两次西征,由一师和三师分别从本溪和兴京地区出发向辽西、热河一带远征。一军的西征,未能实现预期的目的,队伍也遭到严重损失。但西征的行动,在客观上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

7月,在金川河里,东南满和抗联第一、第二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决定一军、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为总司令兼政委。抗联第一路军从组成到1937年7月初与日伪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攻克十几座县城,歼灭数千日伪军,游击区扩大到十几个县境,打破了日伪军的“大讨伐”,部队发展到万余人,严重地威胁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南满地区的殖民统治,日军惊呼抗联第一路军成为满洲“治安之癌”。

三、战略转移

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军“讨伐”加剧,战事频繁,一军在辽宁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地方组织先后遭到破坏,大部分地区工作无法恢复。1938年2月11日,杨靖宇率一军军部从桓仁县大荒沟北上向辑安老岭山区转移。

6月,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在本溪县碱厂附近率部分士兵投敌,给抗联第一军造成严重后果,抗联游击区呈现在白色恐怖之中。杨靖宇得知程斌投降的消息后,放弃再次西征的意图,决定第一路军整编成3个方面军,以一师剩余部队为主,组成第一方面军,由原二师师长曹亚范任指挥,活动于本桓抗日游击根据地。1938年秋,一师剩余部队根据上级指示陆续撤离本溪地区,到达辑安与军部会合。

1939年5月,一师军需部一分队队长甄宝昌带领10名战士离开兴京的西河掌,经桓仁的仙人洞等地到吉林桦甸子一带找到一路军总部。这是撤离本溪地区的最后一支抗联部队。从此一军全部离开了本溪地区,转入濛江等地,继续进行更加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濛江壮烈牺牲,使一路军遭到严重打击。一路军余部在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兼抗联第一路军副司令魏拯民的指挥下,继续转战长白山区。

抗联第一军广大指战员在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中,以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缺衣少粮,孤悬敌后的情况下,英勇顽强与日本侵略者战斗达14 年之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成为日本殖民统治者的“心腹之患”。据不完全统计,14年间,一军与日伪军进行较大的战斗达1000余次,毙伤俘敌达2万余人。一军在长期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和烈士,如杨靖宇、李红光,宋铁岩、朴翰宗、曹国安、王仁斋、周建华、曹亚范、韩浩、李敏焕、柳万熙、韩震、杨俊恒、韩仁和、杨佐青等。在他们身上,孕育出伟大的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的斗争和辽宁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军主要活动在辽宁。而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第三路军总指挥、抗联教导旅副旅长李兆麟则是诞生于辽宁。多难兴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从“低谷”走向“上升”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辽宁这片黑土地不仅孕育出伟大的民族英雄,也为英雄实现救国抱负,施展军事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文章来源:辽宁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