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争夺战略制空权的关键一役
库尔斯克空战
■薛闫兴 段伟华
库尔斯克会战中的苏军空地协同作战。
战例回顾
1943年5月至8月,苏德两军为夺取战略制空权,累计投入1万余架作战飞机,在库尔斯克地区展开大规模空中交战,苏联空军以击毁德军3700余架战机的战绩夺取了苏德战场的战略制空权,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保障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也为苏军最终取得苏德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例评析
调整计划,以逸待劳。1943年4月,德军为夺回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发布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决定以2个航空队17个大队支援地面部队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向心突击,以歼灭苏军主力。苏军针对德军的进攻方向,改变原定的作战计划,按照先以防御消耗德军、再以战略反攻击退德军的作战步骤,以空军力量夺取战略制空权,力争歼敌于空、制敌于地。为此,苏联空军采取紧急调集兵力、紧前修建真假机场、快速组建预备机场勤务营、足量储备物资器材、突击加改装等方式,抓紧进行空战准备,为后续苏联空军夺取战略制空权奠定基础。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苏军面对德军的对进攻势,选择先“避其锐气”“以逸待劳”耗敌、弱敌,再“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攻势歼敌,体现出“积极防御”的作战思想。未来作战,面对不利的战场局面,指挥员应有避敌锐气、击敌惰归的勇气,具备以治待乱、以静待哗的耐心,善于养精蓄锐、以静制动,勇于以己之利调动敌人、疲劳敌人,敢于捕捉战机、以守助攻、克敌制胜,这样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
先敌而动,占据主动。为扭转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空中作战的被动不利局面,并为库尔斯克地面作战扫清障碍,1943年5月6日起,苏军率先出动1400余架次战机对德军前线22个空军机场实施4个波次的猛烈突击,致使德军在库尔斯克方向损失了约四分之一的空军力量。6月初,苏军采取傍晚突击的方式,重点对德军轰炸航空兵集群集结机场进行强力突击,击毁德军飞机近170架。与此同时,苏联空军同步对德军公路交通线、重兵集团、司令部、通信枢纽、仓库等目标实施了重点攻击。苏军连续的空中攻势行动重创了德国空军,有力改变了战场的空中格局。
“先兵以急击之,则胜。”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猛烈空袭作战行动先敌而动,抢占先机,积极谋求优势、创造优势,并发展了新的胜势,重创了德国空军,改变了战场不利局面。未来作战,必须先机料敌,先敌而动,以出敌不意的攻势作战行动,攻敌不备,打乱敌人的战略意图和军事部署,营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战场态势,进而占据战场主动权,把控战争节奏,确保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总结经验,夺取制权。7月5日凌晨,苏德两国空军在不足100千米的狭窄战场上展开激烈的空中角逐。苏军由于情报信息缺乏、歼击机梯次配置不合理、压制德军高射炮兵不利、雷达引导经验不足、空中力量较为分散等原因,致使德军先期一直掌控着战场制空权。为此,苏联空军及时总结经验,采取改变作战规律、加强一线指挥、前移巡逻空域、无线电引导拦截、密集突击轰炸等方式,迅速扭转战场局面,夺取了库尔斯克地区局部战役制空权。
未来作战,战场态势更为复杂多变,战前,我们不可能算无遗策,战中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这就需要指挥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胜战时搞好经验总结,发扬推广,在败仗后要敢于面对失败、善于剖析自我、实时吸取教训,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立足不败之地。
增调兵力,全力反攻。为持续掌握战场制空权、确保反攻作战的最终胜利,苏联空军向库尔斯克地区增调了3个空军集团军,形成了对德军战机3∶1的绝对优势。在随后的作战中,苏联空军在与德国空军高频次空战的同时,以轰炸机和强击机重点对德军指挥机构、支撑点、炮兵阵地、工事障碍等防御体系实施破击,对德军后方铁路、公路枢纽展开持续性破袭,有力支援苏联地面部队全面对德军发起反攻作战,切断了德军预备队机动前出支援的路线,德军地面部队在无空军支援、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被迫撤退。
“优胜劣汰”是自然生存法则,“以优胜劣”是战争的常态。然而,占据优势并不等于赢得胜利,必须通过指挥员“主观能力的竞赛”,通过前瞻性、预测性思维“先胜而后求战”,通过精细化、高效率调配优质资源形成对敌绝对优势,通过创新战法、活用战术形成非对称作战优势,才能控制战局、打赢战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