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秦殊)第十七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不久前在香港举行,中评社助理总编辑兼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林艳重点围绕如何打造新两岸族发表了看法。林艳认为,“新两岸族”的崛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两岸未来的希望。
林艳表示,近年来,随着两岸青年交流的持续推进与深化,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成为大陆“首来族”,有一些还逐渐转变为“常来族”。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此基础上,一个具有“两岸观”的新兴群体正在台湾青年世代中悄然形成,我们可以称之为“新两岸族”。这一群体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具备理性的两岸认知和宽广的民族视角,善于包容与尊重不同文化,不再本能地排斥或抗拒大陆,甚至能主动理解和欣赏大陆社会。这个群体的出现,既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也为两岸关系带来新契机。那么,“新两岸族”是如何孕育而生的?他们的这种群体性标识又是如何形成的?她认为,这离不开四个“势”的推动:
一、大陆文化软实力崛起大势
“软实力”一词由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强调国家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来影响人们的观念体系。林艳表示,这些年来,大陆软实力日趋增强,对台湾的文化影响和辐射力度不断加深。比如,大陆影视剧《琅琊榜》《庆余年》《繁花》《藏海传》《我的阿勒泰》等在台湾掀起“追剧”热潮,甚至有台湾民众专程飞往大陆观看《哪咤2》。又如,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时尚的产品,3A游戏《黑神话:悟空》、汉服、故宫文创等,也在台湾年轻人中成为现象级“爆款”。这些热潮,不仅激发了台湾青年对大陆文化的好奇与探索,还带动了他们实地“打卡”北京、上海、新疆、陕西等地,这些大陆的文化大“IP”,正在成为两岸一代青年人共同的集体记忆。
林艳认为,文化的影响是广泛、深远、润物无声的。虽然大陆的诸多文化产品风行台湾并不足以立即改变台湾青年的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但已在潜移默化中吸引他们主动接近、瞭解大陆,逐步淡化对大陆的排斥,甚至产生亲近感。这种认同的深层次影响力,无疑是任何壁垒都无法阻挡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大陆“80后”“90后”多是在台湾影视、综艺的陪伴下成长的,而如今,大陆流行文化已反向影响台湾,两岸文化版图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她指出,软实力消长的背后,是硬实力的此消彼长,这是不可逆转的大势。展望未来,随着大陆硬实力的不断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会进一步增强,必将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对更多的台湾青年产生深远影响。
二、全球科技发展的时势
林艳表示,科技进步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认知方式,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重塑了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的认知方式和交往形态。对于被称作“网络原住民”的这一代台湾青年而言,对大陆的歪曲抹黑要接受网络开源信息的检验,两岸的地理距离阻隔不了虚拟世界中民众的互动瞭解,正因如此,民进党当局过往篡改教材、搞污名化宣传、阻碍两岸往来等传统“洗脑”手段,因网络而在这一代青年中威力大减。特别是近年来,大陆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抖音(TikTok)、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台湾青年瞭解大陆的重要窗口。这些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构建了崭新的两岸交流场景,也打破了“信息茧房”的限制,让越来越多的台青得以看到更加真实、多元的大陆社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大两岸观”。
林艳指出,展望未来,尽管网路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民粹思潮和对抗情绪仍会在网上更显极端,但网络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反向影响只会日益增强,甚至达到基础性、结构性层面。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大语言模型有望成为新一代公共知识的主要来源,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进一步影响青年价值观与认同感的塑造。大陆在这一领域具备强劲竞争力,DeepSeek等技术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未来不排除大陆会像短视频一样涌现出广受欢迎的AI公共产品,这势将为两岸青年提供更多元、更深入的交流基础。
三、新世代个性化行为的趋势
林艳指出,“台青赴大陆潮”背后呈现出鲜明的世代特征。首先,新世代强调亲身体验与独立判断,更愿意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世界。例如,百万YouTuber钟明轩不顾危险警示及外界质疑,坚持独自前往大陆,并强调,“只相信自己眼睛所见”,最终从经常传播“仇中”言论转为公开表达对大陆的好感,成为新世代个性化选择的代表。其次,新世代热衷于网络分享,社交平台成为青年自我表达与寻找认同的主阵地。越来越多台青在网上分享自己在大陆的所见所闻,例如在《素人说大陆》YouTube频道中,一位台北青年用三年时间记录大陆普通人的生活,吸引了80万粉丝,打破了许多既有的刻板印象。再者,新世代有自己的“流量入口”和意见领袖,其正面行为具有强大示范效应。以“馆长”陈之汉为例,190多万频道订阅者中过半是“首投族”;其“大陆行”成为台青中的热事,在上海直播首日就飙破2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其对台青两岸观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可见一斑。
林艳认为,进一步分析,古今中外,反传统、反建制、反权威一直是青年群体的鲜明标识,但其内涵则会随着时代和形势的改变而改变。台湾从“戒严”时代一路走来,青年群体一度被认为是绿营的天然支持者,然而,时移世易,随着台湾政治环境的深刻变化,新的世代也有了新的理念、新的“口味”,以柯文哲为代表的“白色力量”突起正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启示我们,世代的个性行为遇到时代的共性问题,往往会催生政治上的化学反应,面对当局两岸交流上的倒行逆施,青年一代不会逆来顺受,这就是“新两岸族”形成过程中最为能动的因素、最为活跃的力量。
四、大陆对台青政策倾斜的态势
林艳表示,大陆始终高度重视台湾青年工作,十八大以来,陆续推出“三中一青”、“一代一线”等一系列促进两岸交流的新政策,台湾青年始终是核心对象。近三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以回信、贺信、座谈等方式,表达对台湾青年的关怀与支持,强调大陆将持续为台青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等方面提供便利。即便是在两岸局势紧张严峻的背景下,大陆对台青的政策支持始终未变,欢迎台青的大门始终敞开,各地也不断出台更多具体举措,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政策定力与善意。
林艳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陆对台青年工作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实践也在不断优化升级。过去以短期交流为主,虽热闹却难以深耕认同,如今则以融合发展为主轴,强调“单向融入”,赋予台青在大陆生活学习创业就业的“同等待遇”,鼓励他们主动扎根发展,逐步建立归属感与认同感。这些年来,正是在这样的政策引领下,作为“新两岸族”的台湾青年越来越多。她认为,更深层次地看,从短期交流到深度融合,是从长远与台青共享大陆发展机遇,让他们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不是统战之“朮”,而是赋能之“道”,体现了大陆的宽广胸怀和对台湾青年的真挚关爱。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亲身体会并认同这份诚意与善意。
总之,林艳认为,“新两岸族”的崛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两岸未来的希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文化到科技,从台青的世代特征到大陆的政策取态,发展壮大“新两岸族”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增多。相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围绕上述四个“势”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新两岸族”终将在台湾青年中渐成主流,两岸关系发展一定能迎来更多的青春正能量。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