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内外联动 台湾极端政治气候将尽?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      2021-02-03 15:09:07

  (评论员 束沐)1月16日,桃园市议员王浩宇罢免案通过;1月20日,拜登上台,特朗普时代正式落幕。这一内一外两个时事热点,均在岛内舆论引发强烈反响,但更具意义的是,这两个看似不相关事件的交互影响,很可能对岛内政局产生重大影响:喧嚣近2年的这一轮台湾极端政治气候,即将走入衰亡。

  在普选制度下,极端政治始终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更何况两岸关系的特殊性,造就了台湾的极端政治,夹杂着认同之争、统“独”矛盾、蓝绿对立、外部势力等种种因素,变得更加复杂敏感。一个成熟健康的政治社会生态中,极端政治就像是时阴时雨的“天气”,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会变成“气候”。

  然而在台湾,极端政治屡屡如“气候”般长期连续地笼罩、影响着岛内社会。在这种极端气候下,撕裂和纷争、抹黑和攻击是常态,和谐与理性、理解与沟通是奢求。一个时期以来,岛内民众普遍希望以选举“理性温和型”政治人物担任领导人的方式,尽量降低极端政治气候的伤害。

  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不少台湾民众曾对其赋予一定期待和想象。尽管蔡的确给民进党带来了一些风格上、形象上的转变,但民进党“台独”意识形态的顽固性、掠夺式政治斗争的劣根性,致使2020年选前“绿色政权保卫战”的压力下,民进党撕下了残存的一丝理性温和包装。2019年初以来极端政治气候再次抬头,并成为影响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乃至区域和平的首要不稳定因素。

  肆虐近2年的这一轮台湾极端政治气候,和过去相比主要有两个新特征:第一,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后真相时代”属性,通过以谣言、恐吓、仇恨、戏谑、恶搞为核心的内容灌输、情绪感染和政治动员,并模仿网商领域“植入性行销”等精巧手腕,最大化地将极端政治传播至社会每个角落、各个阶层、不同群体;第二,极端政治与现实结合程度前所未有之高,一方面是西方右翼极端政治跻身欧美主流舆论场,另一方面是疫情带来的遍及全球的恐慌与紧张,极端政治不再只是某种空想般诉求、或少数人的嘶吼,而是已变为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以王浩宇为代表的绿营政客,恰恰就是发动和助长台湾极端政治的代表。“罢王”通过后,原“时代力量”高雄市议员黄捷、台中市选出的“台湾基进”籍“立委”陈柏惟等,都被舆论点名为下一波被罢免的重点目标。这群人的特色就在于,他们虽然本人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或问政能力,但凭借身后倚仗庞大的政治靠山以及操纵网军、制造话题的公关技巧,在社交媒体呼风唤雨。尤其是他们高举“反中”、“亲美”大旗,用最无耻的谎言、最恶毒的言辞、最反智的论述,把整个两岸关系带向“加速对撞”的凶险境地。

       有舆论注意到,王浩宇被罢免,并非由某一个政党、或某一股政治力量主导的结果,而是当地求理性、求务实的主流民意以及“沉默力量”的觉醒。同样,若将视线转向大洋彼岸的美国,拜登上台后第一天就撤销了旨在歧视美国少数族裔的一系列行政命令,上台后第一周就发布了有关禁止将新冠肺炎名称污名化、歧视亚裔的备忘录。对于特朗普任内甚嚣尘上的极端政治,拜登新政府直接予以“釜底抽薪”式的拨乱反正。可见,极端政治在美国也出现了拨云见日的那一刻,这对台湾的影响无疑是强烈而深远的。

       近2年来,激进“台独”势力裹挟着美国极端政治风暴,让台湾社会和政治生态彻底陷入了极端政治气候之中,以至于“联美抗中”居然变成谁也不敢挑战的“政治正确”。如今,随着蔡当局第二任开启后,在防疫、莱猪等多项施政屡失民众信任,岛内政治的钟摆效应正在加速形成,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极端政治气候即将走入崩溃和衰亡的边缘。

       从内因的角度看,自从蔡英文在去年“双十”演讲抛出“共促有意义对话”等两岸新论述以来,民进党当局高层似乎也收敛了过去一段时间对大陆的挑衅式言辞,近期不少绿营学者也跟进呼吁两岸务实合作、恢复沟通。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从蔡当局文化部门无理查封大陆童书,到防疫指挥中心对大陆疫苗的轻蔑回应,再到不时出现的针对“大陆制造”的舆论抹黑与行政限制,一方面要认识到极端政治气候注定不会瞬间消散,政策惯性还要维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相较于过去,民进党挑起的这些“反中”操作在岛内社会反响大不如前,已陷入自讨没趣的尴尬境地。

       从外因的角度看,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路线将践行“竞争主导、有限合作、不搞极端”的主轴,虽然对大陆科技、金融、军事、国际话语权领域的针对性措施或许有增无减,但新一届美国政府深知,如果把特朗普、蓬佩奥信奉的极端主义那一套放在中美竞争上,只会得到“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惨痛后果。因此,拜登政府当然会“友台”乃至“挺台”,但不会逾越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独”的底线,台湾问题只能回到一中框架处理,这是美方向蔡当局和台湾政坛发出的明确信号。

       极端政治气候肆虐之下,即便是再理性、再务实的人也会自我噤声、随波逐流,以免被民粹洪流吞噬,很难有人做到仗义执言、贯彻始终,但一旦这种气候转弱,追求和平理性、期待沟通对话、呼吁交流合作的声音还是会成为主流,并不断涌现出来。2021年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内外因素驱动下极端政治气候若持续消散,中美走向缓和、两岸寻求对话,应该是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来源:中评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