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能派对正嗨,民进党当局却在门外喊“非核”?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岛夜话      2025-05-20 09:43:02

微信图片_20220517092659

作者 蔡鎤铭 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兼任教授

引言

当全球能源危机如海啸袭来,核能这位曾被冷落的“老朋友”正以救世主姿态重回舞台。从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CIGS)的紧急振兴核电建议,到欧美积极拥抱小型模块化反应炉(SMR),核能复兴的浪潮席卷全球。然而,民进党当局却在2025年5月18日,随着核三厂2号机正式停机,骄傲地迈入“非核家园”,彷彿在这场全球能源派对中选择了自闭锁台。这一执迷不悟的政策,究竟是环境理想的幻梦,还是自断能源命脉的荒唐闹剧?日本的核电振兴建议或许能为民进党当局的“非核狂欢”敲响警钟。

核能复兴的全球狂潮

全球能源格局剧变,核能成为稳定供电与脱碳的双料明星。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2025年5月发布的紧急建议,强调核能是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关键,呼吁重建核电产业、制定长期愿景,并与英、法、美、韩等国合作开发次世代高速炉。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核电占比约10%,日本仅剩约3%,却计划到2050年将核电发电量提升至24GW,成长4倍。英国、美国积极投资小型模块化反应炉,谷歌(Google)更宣布2030年前启用小型模块化反应炉供电数据中心,凸显核能在科技与绿能中的新角色。

反观台湾地区,民进党当局执意让核电占比从2016年的10%以上骤降至2025年的3%,如今更归零。台电虽宣称新增480万瓩燃气机组可弥补核三2号机95万瓩缺口,但白天备转容量率仅10%、夜间低至7%,电网脆弱得如同风中殒地。当全球核能派对热闹非凡,民进党当局却在能源短缺的悬崖边高唱“非核”,这份自以为是的浪漫,无异于掩耳盗铃。

日本的核电振兴:对民进党当局的当头棒喝

日本的核电紧急建议如一记重锤,敲碎了意识形态挂帅的能源迷思。建议指出,核能是稳定电力供应与脱碳的基石,日本政府2022年通过“GX脱碳电源法”,允许既有核电站延役,并计划开发次世代反应炉。数据显示,日本核电站新设与再启动可望至2050年增加200GW容量,远超当前。国际合作上,日本与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联手,推动干式再处理与高速炉技术,力求降低核废料风险。

反观民进党当局的非核政策,简直是自毁长城的典范。核三2号机停机后,台电计划将燃料棒移至用过燃料池,却无长期处置方案。台湾岛内最高民意机构2025年5月13日三读修正“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允许核电延役最长20年,但民进党当局却顽固表示无意重启核三。能源部门更推诿,重启需修订子法、通过核安检查,耗时耗资无底洞。当日本以务实态度重建核电,民进党当局却沉溺于非核幻梦,这种短视政策无异于将台湾地区推向能源深渊。

民进党当局的非核狂热:自欺欺人的闹剧

民进党当局的非核家园梦想始于1988年的反核游行,2025年5月17日,台湾环境保护联盟在台电大楼前举办“迎接非核家园”晚会,高喊“NO NUKES TAIWAN” (台湾无核),将意识形态推向荒诞高潮。然而,这场狂欢背后的现实令人瞠目结舌。台电数据显示,核三2号机停机将使备载容量率降低3%,新增燃气机组虽能补充容量,却无法保证稳定性。燃气依赖进口天然气,一旦国际供应链断裂,台湾电网将崩溃,民进党当局却视若无睹。

更可笑的是,环团庆祝非核的同时,民进党当局完全无视核电在减碳中的关键角色。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建议显示,核电是唯一能满足稳定供电与低碳排放的能源,全球核电每年减排约15亿吨CO2。民进党当局若固守非核,2030年减碳目标必将沦为空谈,电价飙升、企业因碳关税丧失竞争力将成必然。环团的“非核亚洲”口号或许动听,但当日本、韩国、中国大陆纷纷扩建核电,民进党当局的孤芳自赏不过是自掘坟墓的闹剧。

能源安全的崩塌:民进党当局的孤岛困局

台湾作为能源进口依赖的孤岛,能源安全本就脆弱不堪。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建议强调,核电能降低对化石燃料依赖,提升能源自主性。韩国前总统尹锡悦政府2022年逆转脱核政策,计划2030年将核电占比扩大至30%,并推动小型模块化反应炉出口。中国大陆与印度积极建设轻水炉,核电成长势头强劲。反观民进党当局,燃气机组虽暂填缺口,但国际天然气价格波动与地缘政治风险让能源安全岌岌可危。

更可悲的是,民进党当局的再生能源发展远未成熟。台电数据显示,2024年再生能源占比仅9%,难以取代核电的稳定性。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建议,核电应与再生能源互补,形成多元化能源结构。民进党当局却执意“all-in”非核,彷彿在能源战场上自废武功。这种自毁式的政策,无异于将台湾推向孤岛困局,坐等电力危机的降临。

结语

全球核能复兴的浪潮中,日本的紧急建议如一面明镜,照出务实与意识形态的鸿沟。核能是稳定供电、脱碳与能源安全的支柱,而民进党当局的非核政策却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当电网摇摇欲坠、减碳目标沦为空谈,这份“非核”浪漫不过是自掘能源坟墓的愚行。日本的经验警示我们,能源政策需平衡理想与现实,而非一味追求意识形态的“纯粹”。当全球核能派对热闹非凡,民进党当局是否该推开大门,重新审视核能的角色?否则,非核的狂欢过后,留下的只有电力短缺的寒风与孤岛的绝望。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