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奉元薪传】追忆先师爱新觉罗毓鋆二三事——改正之义,奉元而起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1-03-11 11:16:54

爱新觉罗·毓鋆

 

  作者 马康庄 奘大学广电新闻学系副教授 1979年入奉元书院学习

  编按:本文作者为奉元学会理事马康庄老师。马老师为纪念毓老师逝世十周年,特于今年(2021)三月出版新书《今古文之争与公羊学复兴》,在书中分享当年跟随毓老师学习春秋的全部精华,毫无保留,倾囊相告。本刊特别征得马老师同意,转载该书序文,以飨读者!如欲请领本书,欢迎洽询奉元书院的工作人员。

  1979年,我入天德黉舍从毓师学习,黉舍后改称奉元书院,当时台大的许多菁英,例如前后期的联考状元白培霖等人都在书院里听课,我们社会学系从孙中兴学长以下也去了好些人。当时我一周在书院上六天课,周一到周五晚上加周日早上都在书院上课。白天在法学院,晚上在书院,忙得分身乏术。忙归忙,精神却是充实的。

  在书院上课的物质条件是极其简陋的,每个人坐一张小塑料圆椅板凳,用一个图板放在腿上垫着写笔记,在温州街昏暗的地下室里密密麻麻挤了上百人听课,每到晚上七点,一楼的木门吱呀一声,老师准备下楼开讲了,全体肃立无声,老师坐定后会点头摆摆手,“好,坐,坐!”要大家就座。当时物质条件虽极其简陋,但同学们个个都聚精会神,尽情地吸收毓老师的知识以及宝贵的人生体验教训。从他丰富的历练中讲评经典的弦外之音,就在这个斗室之中,毓师一教就是一个甲子六十年。

  毓师不仅是经师也是人师,记得有一回门口的电灯泡坏了,大家也不以为意,摸着黑继续进入教室,谁知毓师上课时破口大骂,灯泡坏了也没人在意,也不反映。骂到在座诸生都快要羞愧地无地自容,不敢抬头,毓师才正色说道,我不是骂你们,是机会教育,要观微知着,小问题不处理就会演变成大问题。毓师总是利用机会纠正同学的毛病,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报告,心里有点自得,哪晓得毓师阅后劈头一句,“写白话”。毓师之意,写白话文才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内容,他的教训在几十年后,我都还谨记在心。我考取博士班也是赶紧先去禀告毓师,希望能听到几句褒奖的话,怎料到毓师竟叹了一口气说“怎么不出国念呢?”心情顿时从云端跌落地底。

  2011年正月大年初一早上九点钟,去向毓师拜年,一进门就看到老师最得力的三个师兄弟已经随侍在旁,老师话兴不浅,从(北京)清华大学国学院来人要请他去讲学,我心中暗想,老师已经106岁了,那不是汉武帝和鲁申公安车蒲轮的故事吗?又带来太老师王国维、朱自清的遗泽墨宝馈赠,毓师睹物思人,心情不免激动起来,再讲到1927年王国维先生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的往事,当王静安先生的遗体从湖中捞起后,毓师静坐在遗体旁沉思良久,对一个当时年仅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自然造成很大的冲击,也对学问的本质进行了影响深远的反思。“静安公学问好,人也好”,毓师不禁自言自语起来。虽然是大年初一,这时气氛开始凝重起来,座中有泣下者,我不敢抬头看毓师,唯恐看到他眼睛起雾迷蒙的样子。毓师一个月后归道山而弃教,距生于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享寿106岁。呜呼!微夫子吾谁与归?能将遗憾还诸天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毓师在上课时曾感叹,很不想看到南唐李煜“最是仓皇辞庙日”,“小楼昨夜又东风”等句子,毓师是礼亲王代善裔孙,《啸亭杂录》作者和硕亲王昭琏的后代,昭琏因得罪嘉庆帝遭革爵,毓师曾说想要帮昭琏平反重新立传。礼王府内因昭琏获罪革爵改立麟趾,而有新旧王爷如《红楼梦》中荣、宁二府故事,故毓师常说曹雪芹是在说他家的事。清社既屋,毓师作为宗室自无可回避。毓师这一生委屈太多太大,十三岁时就离乡背井到日本“东宫御学问所”,受院长东乡平八郎督导,寄人篱下如质子,后生病而返。二战后因为某种原因,毓师被蒋介石幽禁在台湾,抛妻别子,孤家寡人,他在“关外辽东一局棋”中到底曾经扮演了什么角色,往事并不如烟,松花江的水潺潺而流,将来历史自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毓师虽然心存故国,但他能将此故国遗恨转化为对民族文化的大爱,就此而论已可比拟明末大儒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事功。

  2007年一月毓师召我到宅谈蒙古之事。当天毓师谈兴很浓,从早上一直谈到下午,还讲到在辽宁抚顺新宾赫图阿拉修建永陵的事。赫图阿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龙兴之地,永陵于1904年毁于日俄战争的炮火,早已残破不堪,毓师倡议修建完成后,永陵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修建永陵的总工程经费共达七亿人民币,虽然是大陆官方出资修建,但毓师配合启动修建工程也所费不赀,花了不少钱。“我要帮满人建立一个精神堡垒”他说。毓师舍得花大钱在赫图阿拉搞建设,温州街自宅自七零年代末期起就没有加以修缮,早已陈旧不堪,居住条件可说已低于平均水平。毓师为别人,花钱一掷千金。对自己,则是能省则省,他自奉俭约已到让学生们都快看不下去的地步。毓师常引《中庸》的话揭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由于受毓师耳濡目染的熏陶,奉元书院门下服膺 “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门风,大都不会汲汲营营于追逐名利。

  毓师于1971年创立奉元书院,来台讲学六十年,从学的学生人数过万人,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很优异的表现。毓师曾经说过全台湾三一九个乡镇,都有我们书院的同学。晚年毓师曾笑称,在课堂里坐了十四个博士在听讲,话语中听得出也有些许欣慰之意。其影响层面之广,近代儒家人物恐不做第二人想。清代的龚自珍曾经赋诗形容他的老师刘逢禄启蒙今文学之功,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奉元书院的门人对毓师大都会有同感。

  除了作育英才,毓师在经学史上地位,代表了清季《公羊》学复兴以来的重要转折点。他在思想上的贡献大略可分成以下三个部分,第一是他提倡夏学,要“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毓师引《中庸》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孔子是圣之时者,是集大成者。在现今环境下,只要是中国学问,不论是今文或古文,也不论是汉学或宋学,只要其中具有可济世的智慧,可智周万物道济天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效法的对象。其次,毓师的学问以《大易》为体,据《春秋公羊学》为用。他私淑熊十力先生,强调《大易》与《春秋》会通,故揭橥 “奉元”。 “元”是本源,是开始,《春秋》变一为元,强调正本清源,要慎始。“元”又是善,元者善之长,要止于至善。“元”又有生生不息之义,故 “元”也是仁。《易经》干卦,“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是用对因果的全盘了解,以适合的 “时”与 “位”来掌握天下事,是仁与智结合的表现。第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毓师继承董仲舒和何休的遗绪,揭橥 “奉元”思想,“改正之义,奉元而起”, “王者常继天奉元,养成万物”。大明终始是生生之道,元就是仁,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仁就是种子,种子又可孕育出新的种子,其中就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性。因此如只就最狭隘的意义来看,奉元就是教育、启蒙,蒙以养正,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971年毓师在台湾创设奉元书院,讲授儒家源流,提倡中华文化,1998年5月30日戊戌百年与诸生誓言继成华夏。其意义在于延续儒家命脉,为实现民族复兴,培育人才。

  在变法维新的殿堂中,华表上的对联刻划出了《公羊》学复兴的丰碑,也能说明毓师在台湾奋斗六十余年的伟业。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

  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