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海观潮】透视台湾军工产业(一):台湾军工产业的基本分类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海观潮      2021-04-19 19:37:58

    

   

    作者 杨仁飞  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军工产业是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制造业的核心。台湾军工产业是台湾产业链中的特殊存在,它的产业链组成、技术能力与装备制造水平,涉台学术圈关注较少。在过去70年中,台湾逐渐形成依靠对美军购为主、台当局主导研发及民间参与的“倒三角、依附性”的军工产业发展型态。

  一、台湾军工产业链条与上下游组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其中的对接机制“防务部门或行政机构”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产业链。

  军工产业主要是为国家或经济体部队(武装力量)提供武器装备和其他军需物资的工业部门和工厂。以美国为例,美国航空工业90%的技术均来自军用飞机的技术转移,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最初也是为了军事目的而研发的,由于市场需求强劲,转入民用后,推动了整个社会转型。

  台湾地区的军工产业,依企业性质,一般分为公营事业、公股参与的公营企业、纳入台防务部门管控(官方采购)的民间军工企业(外国军工如雷神等企业获得军售合同除外)。

  按产业形态,又可以划分成军工研发单位、军工制造企业、军工服务型企业。武器装备制造能力、科技研发水平,以及军工产业战略布局,决定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军工实力与水平。

  从行业基本分类来看,可以分成核工业、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兵器工业与电子信息六大类别。从台湾军工产业来说,除了核子武器被关在笼子里外,其他军工行业,台湾都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与制造优势。蔡英文当局重点推动航空工业、船舶工业、电子信息工业,数万亿元的军事发展计划不得不引起重视。

  按军工产业产品分类,可以分成军品与民品;按特性与功能来说,可以分成武器、武器系统或独立应用的民用系统。

  在传统武器制造与研发上,台湾虽然赶不上先进国家或地区,但不缺人力资源与财政能力,工业基础也不弱,台湾目前在精密机械制造、芯片加工、封测领先全球,软件设计研发、互联网安全技术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但先进、尖端武器技术始终受制于美国。近年来美国为了对抗大陆,不断放开对台军工技术与系统输出,包括潜艇技术与联合生产F16-V战机及维修中心。

  但是台湾的军工产业有无法克服、无法避免的薄弱点,一是台湾产业大量外移,包括大陆与东南亚市场;二是大量基础性的、低中级的零配件或者原料依赖大陆等地区进口;三是先进攻击性武器难以推进,因此即使部分技术与制造领域领先,也无法使台湾形成全军工产业链来保障其军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向上提升。加上台湾严重依赖对美军购来扩充军事实力,以此企图抗衡日益上升的大陆综合实力,无疑台军工产业注定是失衡性成长与畸形发展。如台湾海军主力战舰的作战系统“讯联计划”进度落后,新一代护卫舰比原进度拖延三年无法开工,台海军被迫寻求外购产品(“台军新护卫舰前的口香糖”,新浪军事,2021-03-18)。

  二、“中山科学研究院”“财团法人国防工业发展基金会”等公营军工事业单位

  台公营部门负责军工研发、制造的主要机构有“中山科学研究院”“财团法人国防工业发展基金会”“工业技术研究院”等,这是台湾岛内军工研发、制造、分包的核心机构之一,在台军工产业链中扮演极为关键的角色,是台当局军工产业的决策执行者。

  台“中山科学研究院”1965年筹建,1969年7月1日正式成立于台湾桃园县龙潭大汉溪畔,原为“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的一个兵器科研单位,1983年划归台防务部门“参谋本部”直接指挥,2014年4月16日“军备局中山科学研究院”正式改制为“中山科学研究院”,仍由台防务部门监管。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台军方委托“中山科学研究院”为主合同商,预算4亿元新台币(以下同),通过国际商业合作模式,对外寻求具有潜艇作战系统集成经验的厂商提供技术协助。“中山科学研究院”还负责“万剑弹”“海剑二号”防空导弹等新式武器的研发。不过蔡英文第二任期开始,台防务部门将“中山科学研究院”的一些职权收缩,加强对军备制造、研发、采购合同的审查、审批。2021年3月下旬,台立法机构“司法及法制委员会”初审通过“中山科学研究院设置条例部分条文修正草案”,规定中科院人员出“国境”需经主管机关核准。

  “工业技术研究院”于1973年成立,目前规模达到7000多人,其目标是“以科技研发,带动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增进社会福祉为任务”,“擘画2030技术策略与蓝图为解决方案,厚植AI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通讯、资安云端四大智慧化致能技术,聚焦‘智慧生活’‘健康乐活’‘永续环境’三大应用领域的研发方向,用科技创新翻转生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解决方案、创建崭新市场”。2015年以来,该研究院共承接台科技、经济、卫生福利及防务等部门的标案200多项,直接与间接服务台军工产业。赵宝山在“台湾工研院对岛内军工产业的贡献”的研究文章中指出,“工研院”在引进西方军工技术、推动军工科技转民用等方面扮演先锋角色。

  “财团法人国防工业发展基金会”,前身为1979年度1月设置的“财团法人国防工业发展基金”,由台当局逐年拨款,用于发展“战机自强中队、飞弹快艇自强中队、战甲车自强中队等重要武器装备之研制,及其它相关国防科技工业水平提升计划”。现董事会置董事9人至15人,其中1人为董事长,均由行政部门负责人聘任,“国防部长”、“经济部长”为当然董事,其余人选就台有关部会首长、台湾及海内外科技专家、学者及社会人士遴聘之,任期三年,均为无给职。据其官网显示,其在台防务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为:“促成新式国防武器研发”17项、建立“国防”工业生产能立11项、引进关键性“国防”科技13项、提供“国防”工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计791人、生产与保修军品厂商低利贷款额度共计22亿元,已核贷厂商约100余家次、委托各教育机构从事“国防”科技基础研究,每年度均完成多项研究计划等。

  三、台当局直接参股、控股的军工公营企业

  台当局控制的军工企业,经历了从“官有”、转制为上市公司,再到恢复到台防务部门与经济部门严管“官控”的模式转换。其中2014年不少台防务部门下设的军工企业转型尤为引人注目,其目的一是通过市场融资来减少负债亏损的局面,二是借军工转民,锚准大陆市场。但是民进党蔡英文2016年上台后,加大了对这些公部门出身的军工企业控制,使之服务所谓的“防务自主”的军工产业发展。

  台当局直接参股、控股的军工企业代表如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国际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负责军机、军舰制造与对美军售采购相关的一些自行研发配套项目等。

  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1946年成立的空军航空工业局,1983年改为隶属台防务部门“中山科学研究院”,1992年改制为公营事业机构,1996年7月1日改组成“经济部国营事业委员会”管辖的“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8月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挂牌上市,改制为“民营企业”。但事实上,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均为“官股”,董事长、董事均为台经济、台防务部门派出,实为是台当局直接控制的公营军工企业。2016年3月2日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美国子公司(AIDC USA LLC),同年6月2日蔡英文当局指令成立“台湾航天产业A-Team 4.0联盟”,结合台湾原物料、机械设备、生产制造、物流运输,银行业者与学研单位等,期以“精实体质、提升竞争”的理念,运用“异业结盟、同业整合”的模式,目标是成为国际航天大厂的一级供货商。

  目前汉翔有3000多名员工,依循蔡英文当局推动“台机自造”政策,2017年4月25日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山科学研究院”签署新式高教机66架委制案合约,同时启动外包及产业辅导作业。2019年9月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举办新式高教机出厂及命名典礼,并于2020年6月举行首飞展示;2019年12 月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洛克马丁公司签署策略联盟合作协议,2020年8月成立F-16战机维修中心。

  汉翔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随着蔡英文当局大力发展军工产业,其利润不断增加。2008年营收为144.94亿元新台币(以下同),营利1.24亿元;2010年营收为186亿元左右;2016年营收273.25亿元,2017年的盈利是17.4亿元;2019年营收为285亿元。

  台湾国际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船”),名义上是“侨外资”,始于百年前的基隆船渠,先后改名为“台湾船渠株式会社”、台湾造船公司、“中国造船公司”。1997年“台船”被收为“国有”,2007年配合陈水扁当局所谓“正名政策”,改名为台湾国际造船公司,2008年完成民营化。但是台当局一直是“台船”的最大股东,董事长由台当局官派,可以说“台船”也是以商船业务为主的公营军工事业单位。目前“台船”注册资本4,729,917,490元,其中经济部门为最大股东,现行董事长为郑文隆,其他股东有台行政部门“国家发展基金管理会”“财团法人国防工业发展基金会”“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台船”有子公司“台船防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16年蔡英文刚上台,“台船”就从台科技部门获得15亿元的造船订单,2018年获得台防务部门3.4亿元的造船订单,2020年获得台防务部门新型救难舰建造总价13多亿元的标案。目前台湾海军的“盘石号”油弹混合舰、“锦江级”巡逻舰等均由“台船”建造。蔡英文上台后编列5000亿元预算,2017年台防务部门、“中山科学研究院”“台船”签署备忘录,启动“潜舰自造”计划,实施所谓的“海昌计划”,计划造船8艘潜艇,投资5000亿元,于2025年完成首艘交付任务,2035年前交付其他7艘。

  四、岛内部分企业分享约2000亿台币的防务产业蛋糕

  民进党的“国防委员会”在2014年建议,要重振台湾“国防工业”在台湾岛内武器生产方面的开支,这项开支在整个军事投资中的占比应该在2020年达到60%。2015年,民进党表示,它的“国防工业”政策最终要能够创造81.7亿美元的收入和8000个新的工作机会。台湾“中央社”报道说,2020年台湾防务需要预算达3580亿新台币,这标志着该项预算创下的最高纪录在台当局上万亿元军事投入。

  实际上民进党当局给台湾中小军工企业的机会大约在2000亿元左右,分享相关利益的约有2、300家军工企业。公营事业或官股控制的军工企业最为显目,如汉翔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在2015年以来的五年多中,共获得台防务部门、内政部门等各种标案总值635亿元。台湾国际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标案总值约为108亿元。其他获得标案超过亿元的军工企业有瑞皇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356亿、六桐实业有限公司的14亿元、永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11亿元、竣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6.6亿、环立稳科技实业有限公司3.8亿元、钰军国际股份有限公司3.4亿、乙太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2.17亿元、锡兴实业有限公司的1.5亿元、天刚信息有限公司1.396亿元。

  其中30多家加入台湾军工安全产业联盟,分享台当局的军工蛋糕。

  总的来说,马英九时代曾经民营化的军工企业重回台官方控制、服务台当局防务战略与政策的范畴。不少台湾民营企业被纳入台军工产业链,通过防务标案,民营军工企业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