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杨虎城卫士揭密西安事变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1-05-20 18:21:44

  杨虎城将军当年的卫士、现年92岁的王志屏是“西安事变”见证人之一,他呼吁———

    “西安事变”当夜,作为指挥部的新城大院内到底酝酿着怎样的玄机?蒋介石在“做客”黄楼的短短两天时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当年亲历了“西安事变”、负责看守过蒋介石的三名卫士之一的王志屏,道出了鲜为人知的经历。昨日,在接受采访时,现居河南郑州、92岁高龄的王志屏老人对那段往事仍记忆犹新。

    而当他看完本报有关为杨虎城将军“平反”的报道后,更是振臂呼吁:“那可是爱国的义举啊,百分百应该还将军一个历史公道!”

    密谋捉蒋

    卫兵全被蒙在鼓里

    昨日上午,在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古荥村84号,记者见到身板依旧硬朗的王志屏,他儿子王荣生说:“除了耳朵背外,父亲眼睛最好使,每天都坚持读书、看报、写日记,脑子特别灵活。”老人得意地一挺腰板,拍着胸脯说:“这都是给将军当卫士时练就的呗!是将军栽培得好!”老人声音高亢洪亮。

    王志屏祖籍陕西蓝田北小寨村,1935年7月加入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教导营,任营部勤务班班长。一年后,他被调入卫士队,担任了卫士队第二分队第四班副班长的职务。

    “1936年12月11日下午,我在新城杨公馆大门前执勤。下午大概4点钟,张学良来到这里和杨虎城密谈到晚上近7点仍没有出来。这时,公馆大门上的电灯突然灭了,院外一片漆黑。”王志屏说,他以为保险丝烧断了,急忙去电闸房查看,却见杨虎城的随从副官王华亭持枪把守在此,“他让我啥都别管,继续去站岗,还叮嘱我注意警戒。”

    王志屏感到有些不对头,但并不知正在发生什么。12月12日凌晨5时许,坚守岗位的他听到了院外的一阵枪声,“只听说是我们的人和老蒋的卫队打起来了。”而此时,杨公馆内的气氛更紧张,电话响个不停,“后来我才知道,张、杨的捉蒋指挥部就设在这里,两位将军一整夜都在苦等消息,但当时的保密工作做得太严,我们这些卫兵全都被蒙在鼓里了!”

    不久,临潼的一个电话,才为这一夜的紧张画上了句号:蒋介石在骊山上被找到了。

    看守老蒋

    张学良叮嘱收好枪

    1936年12月12日上午,王志屏接到命令,带领朱子明、上官克勤在新城大院新城黄楼前站岗。“之前,曾让我们收拾好黄楼中亭东侧的一间房,至于是接待谁却并不知情。”上午8点左右,一辆被护卫的轿车驶入他们视野,当张学良的特务营营长孙铭九搀扶着一个人下车时,王志屏愣住了:此人光着头,身着夹长袍,裤腿已经挽到了膝盖上,小腿上蹭有道道血痕,赤着脚穿了双布鞋,很是狼狈。

    “这不是蒋介石吗?”王志屏吃了一惊,赶紧立正、敬礼。蒋介石则匆匆走过,低头回了句“不要敬礼”,也可能是“不要紧”,神情颓然。

    王志屏回忆,在新城黄楼被扣押的两天内,蒋介石的脾气很大,和张学良发生过激烈争吵。“当时,张学良见我们没把枪装进枪套,而是顺势插在腰间,特意叮嘱道:‘枪不敢这样插,要收好枪。你们给委员长送东西时,万一他拔你们的枪自杀怎么办?’”

    之后的一天,王志屏还亲眼看到了周恩来的神秘造访,“那是杨虎城亲自出门迎接的,应该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进行商谈吧。”

    将军离陕

    送别军民哭声一片

    作为一个杨虎城将军的卫士,王志屏成为“西安事变”见证人之一。在张、杨两位将军的促成下,国共得以再次合作、一致抗日。但随后,两位将军所面临的则是要为自己当时的“大胆”付出代价。

    1937年5月27日,杨虎城要乘坐飞机离开西安前往上海,遭撤职留任的他被迫在国难当头遵照蒋介石的命令出国“考察军事”,心中自有一番怅然。王志屏回想送别仪式那一幕时哽咽了:“那天,送将军离陕的士兵和群众人山人海,一片哭声。杨虎城本人也哭得抬不起头,被搀扶着登上飞机,挥手与大家告别。”

    王志屏说,杨虎城将军既是精忠爱国的志士,还是不折不扣的大孝子。亲眼所见的一件事,让他格外敬重这位民族英雄。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的骑兵第十师在蒲城叛变,扣押了杨虎城的母亲、弟弟以及部下。经周旋,杨虎城终于救出母亲,当时,王志屏就跟随杨虎城住在三原县北边的东里堡。“见到母亲安然回来后,杨虎城立即愧疚地跪在母亲面前,一边用手绢给母亲擦眼泪,一边责怪自己,‘妈,孩儿不孝,愧对您了。’”这一幕,让当时在场的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第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也忍不住哭了,赶紧上前劝慰,很是感人。

    1950年,在四川德阳西南军政大学学习期间,王志屏看到报纸上刊登了杨虎城遇害的消息,当场哭得昏厥过去。2005年秋,91岁高龄的他得以在儿子的陪同下从河南来到西安杨虎城烈士陵园,为自己的老上司扫了一回墓。“碑前,我爸长跪不起,只反复念叨着‘将军,我来晚了。’”儿子的话,让王志屏老人又湿了眼圈,“杨虎城将军,仁义、爱国,他的义举却换来如此不公正的遭遇,应该还这位伟人一个历史公道!”(本报特派河南记者陈樱)转自凤凰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