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字汉卿,1901年6月3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张家窝堡,父亲张作霖是奉系军阀首领,北洋军阀的末代领袖。
张作霖出身绿林,深感门第微贱,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为改换门庭,光宗耀祖,张作霖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对长子张学良的教育。他一心想将张学良培养成为知书达理、具有远见卓识的文武全才。
张学良6岁时,张作霖就请了当地的举人、名儒做张学良的家庭教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从而奠定了张学良“忠”“孝”的思想基础。
当时流传在民间的历史英雄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人的英雄事迹强烈地震撼着张学良的心灵。
张学良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候。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东北成了日本独霸的地方。张学良看到日本妇女花枝招展在中国的土地上招摇过市,他感到这是中国的耻辱。
1921年,张学良到日本观秋操,日本军方故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张学良十分反感,决心“整军经武”充实军力。他回国后,购置飞机,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空军。
●博学多才学贯中西
张学良将军博览群书,学贯中西,不仅会打枪使弹,还会开汽车、驾驶飞机。
张学良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直接与外国人交谈,“西安事变”谈判时,他用英语与蒋介石的顾问端纳(英籍澳大利亚人)、宋美龄、宋子文交谈,用欧美的历史故事和当时的局势说服他们团结合作共同抗日。
张学良学习英语起步较早,但他的英文基础还是在基督教青年会时期打下的。
1917年,张学良加入了基督教青年会。当时,张学良曾任渖阳基督教青年会会长,会中有专设的英文夜校,所有课程全由外籍干事亲自讲解。后来,赴美国留学归来的阎宝航,做了青年会的总干事,他每天教张学良两小时英语,介绍国际情况、西方风俗习惯,使张学良的视野大为开阔。
对于张来说,参加基督教青年会并不是为了信教,而是为学习外语和西方的科学知识。
●骑摩托车往返京津
张学良不止一次驾机翱翔蓝天,有时一些特别机密的会议,也都是他亲自驾机前往,即使坐汽车张学良也总喜欢亲自驾驶。
“张学良爱好广泛,喜欢尝试新事物。”杨中州教授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前的真实故事。
上世纪30年代初,摩托车刚传入中国,张学良将军就喜欢上了这个“洋玩意儿”,自己也买了一辆。从北京骑到天津,再从天津返回北京,张学良骑摩托车在两地间往返,行程中的劳累以及长时间的吹风使他患了重感冒,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
收藏文物字画与张大千成了终生好友
上世纪30年代初,张学良在北京琉璃厂看上了一幅山水画,此画已被画家张大千以400元预订。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出价600元,当即买走。事后,张学良觉得不妥,欲向张大千道歉。后来,他听说张大千到了华山,特意赴张大千住处拜访。
张大千很是感动,为张学良画了一幅《华山山水图》,张学良大喜过望,又设宴隆重款待。由此,张学良与张大千结下了深厚友谊,成了终生好友。
30年后,张大千举办画展,离开台北时,有人送来一个包裹,拆开一看,原来是30年前张学良从琉璃厂“豪夺”的那幅山水画。
张大千逝世后,张学良面对遗容深深三鞠躬。
●为抗日宁可断头
1931年7月19日,因石友三叛变,张学良下令讨伐。把10万东北军调入关内,平息叛乱,导致边防空虚。日本侵略者趁张学良生病住院以及东北边防空虚之际,突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1936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五周年纪念日,流落在西安的东北学生以及西安各院校的学生齐聚张学良官邸前,递上一份《上副司令书》:
“我们要求副司令,不要再相信什么‘调解’、‘亲善’的辞令了!那是‘戏法式’的骗局。等到那一天,侵略者也决不会善罢甘休地交还东北。而只会如水益深、如火益热,造成积重难返的错误。也不要再信什么‘三日亡国’、‘十日亡国’的滥调了!拿‘淞沪会战’‘长城之役’铁证,证明敌人并不是多么可怕。我们拼着血肉的头颅,一定可以达到回家之愿。胜利则披甲还乡,败也愿效‘田横五百的义死’……副司令,率领我们奔向抗日的疆场吧!”
张学良热泪盈眶,当场表示收复失地的决心!他激动地说:“东北军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田园卢墓在东北,家乡亲友在东北……东北军抗日是天经地义的。假如把我的头割下来,国家便能富强,民族便能复兴,那我张学良也绝无所惜!”
●“西安事变”遭终身监禁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剿”,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向他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蒋介石拒不采纳。张、杨两人商量后,决定用“硬”办法对付蒋介石,强迫其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东北军包围了蒋介石居住的华清池。凌晨4时,东北军与蒋介石的哨兵在华清池内展开激战。
进入蒋介石房间时,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衣服、斗篷、日记本、用具……凌乱地丢在房内,被窝里尚有余温,一副假牙还浸泡在一个茶杯里。
没捉到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在室内踱来踱去,焦急万分。张学良说:“若找到委员长,我一定说服他抗日,我仍拥护他做抗战领袖。若找不到他,我割下自己的头,请虎城拿到南京请罪,了此公案。绝不能由此而引起新的内战。若是如此,我张某便成了千古罪人!”
经过各方努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不记旧恶,多方调停,蒋介石在历史转折的最后关头同意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为维护蒋介石的领袖权威,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不顾众人劝阻,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周恩来闻讯,急忙驱车追赶,但到达机场时飞机已经起飞。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自食其言,扣押了张学良。张学良以终身囚禁的沉重代价促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金门眺望祖国大陆
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到南京后,蒋介石“扣张”、“审张”、“管束张”,自此,张学良被软禁了半个多世纪。
1959年春天,虽被蒋介石结束“管束”,但国民党当局仍以“对张学良负责,仍需派警员保护”为由,继续对他进行监视,张学良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
自从被囚禁后,张学良一直居无定所,经常“转移”。1946年11月2日,张学良由桐梓“转移”至重庆戴公馆。不久,被“转移”至台湾新竹井上温泉。
1980年10月20日,张学良已离开大陆30多年,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一天,张学良终于有机会到金门眺望祖国大陆。
79岁的张学良站在距大陆最近的古宁头,情绪激动。他用颤抖的手,拿起高倍望远镜,眯起眼睛,贪婪地眺望久别的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
在金门眺望祖国大陆的当晚,张学良给亲友写了一封信,引用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临终前写下的一首“哀歌”——《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张学良将军为抗日毅然“兵谏”反受长期监禁,他大义凛然;当年事已高,有家不能回、亲人不能见,他思念故乡的泪水夺眶而出。(来源:大河网)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