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从乌克兰危机看美国大战略的自负及其困境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特别策划      2022-04-13 17:11:32

微信图片_20201015170240


     作者 周忠菲 

     俄乌战事给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俄乌谈判的促谈的曲折与迟迟不出结果,引发人们对美国遭到冷落,以及美国大战略是否陷入困境的关注。但美国的反应却表明,乌克兰危机并没有给美国敲响警钟,美国也不会放弃对自己主导世界的霸权战略的坚持。此外,美国还摆出了力推印太战略,加紧遏制中国的姿态。

  例如,俄乌战事已清楚地显示,美国与西方迫使俄罗斯屈服的目标并没有达到。而拜登总统选择这样的时间节点,对欧洲进行了包括北约峰会、七国峰会和美欧峰会的3天访问。三大峰会并非像西方媒体吹嘘的那么成果辉煌,“众志成城”,对美国与当前欧洲的乱像,以及美俄激烈对抗将造成的结果,也没有丝毫触及,一句话,避重就轻。而美国释放的调子是:美欧将协调对俄政策,将进一步加紧对俄罗斯的遏制。宣称这场战争“暴露了俄罗斯长期以来的军事缺陷”,宣称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和金融制裁,以及他们对乌克兰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军事援“”,已经“成功地避免了核大国之间的冲突升级”。

  对于欧洲方面表示,今后欧洲将为其自身安全,承担更大程度责任的立场,美国也及时跟进,表示随着美欧之间军事和经济重新设计分工,随着美欧协调取得进展,欧洲经济会很快复苏,俄罗斯的实力将进一步遭到削弱。显示出在欧洲方向,美国依然是“战略信心满满”。

  美国在亚洲方向也亮出了信号。就在三大峰会举行的同一时间段,华盛顿举办了一场以“乌克兰危机后,美国外交与国防政策”的国际研讨会。参会者大部分是美国大牌学者或知名政客,亚洲国家有日本和新加坡的学者参加。会议基调是突出美国对外政策仍然继续将中国列为“唯一的竞争者”,突出“开展对华竞争仍然是美国的首要战略任务”。其中,从人物背景看,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副主席香农·奥尼尔(hannon K. O'Neil)的发言最具代表性。他强调,乌克兰危机为美国提供了关注亚洲,强化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机会。此外,他还提出美国的战略是“使用新的霸权手段,通过对其他挑衅者产生威慑效果,以达到重新确立美国主导地位的战略目标”。

  西方媒体随即对这次研讨会进行了广泛报道。这些报道让人产生一种感觉,似乎有意无意地透露出,美国对乌克兰危机的处理有自己的考虑。言外之意,暗示乌克兰危机后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是拜登政府预定的“计划和准备”,推行印太战略,遏制中国,才是美国的战略重点。这与当前流行的一种观点恰恰相反。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将是俄乌冲突的一个重要受益者。理由是俄乌冲突激化了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与美国的矛盾,美国不得不将战略重心,从亚洲转向欧洲,这将减小中国在西太平洋面临的国际压力。对这些截然相反的观点该如何看?

  本文认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对于美国政府和高层人士所表达的,美国大战略将采取新霸权手段,继续将军事对抗强加于世界,强加于印太地区的这种倾向,中国必须有所警惕。尤其要提防美国将其主导的军事对抗活动,延伸到台湾海峡,在舆论上迫使中国“应战”。

  当然,这也涉及对美国大战略如何判断。但这是一个十分纷繁复杂的问题,何况其过程是动态的。本文仅从乌克兰危机的角度,分析美国大战略的自负及其困境,是从一个侧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观察美国大战略的另一面,有助于我们提高警惕,明智应对。

  主要有三点:

  其一,美国的大战略,即所谓美国主导世界,维护美国霸权的“全胜战略”,将被证明“不可能获得全胜”。

  从乌克兰危机涉及美国军事布局及其对外政策的角度观察,短期看,目前美国的确实现了部分的目标:遏制了俄罗斯的势头,控制住了欧盟,表面上凝聚了北约,还发誓将挑起“新冷战”。但拜登政府这种挑起危机,唯恐天下不乱的全球政策,也折射出美国大战略的自负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拜登政府宣称的“美国回来了”,在美国霸权维护下,世界可以维持民主自由国家的繁荣与稳定,维持世界安全的承诺,受到巨大冲击。美国大战略的无限扩张性暴露无遗。长期看,美国无视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美国的故步自封及其盲动,将使美国大战略陷入困境。即所谓“全胜战略”不可能“全胜”。

  拜登政府的大战略,实际上是柯林顿政府时期,民主党“以全胜战略争于天下”这一的概念的延伸。克林顿时期的美国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中,就美国的综合国力而言,最大、最直接的威胁,短期内不会出现。美国不仅在全球没有对手,而且美国有能力控制全球。美国的新战略目标,就是要使美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后的、唯一的帝国”(参见柯林顿主义有关论述,对比美国指责俄罗斯试图恢复帝国)。“全胜战略”制定了详细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就是北约东扩。东扩的目标除了欧洲,还包括控制整个欧亚板块,亚洲和中国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美国的目标。其后的历史进程显示,这一为实现美国领导下21世纪的到来,为实现美国霸权而不惜军事冒险,肢解他国的全胜战略,为历届美国政府所继承。

  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军事霸权在世界横行无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被世界称为战争贩子,欧洲被贬为“老欧洲”,俄罗斯三次申请加入北约,一概拒绝。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推出两洋、两约战略(大西洋、太平洋,北约、亚洲小北约),提出重返亚太。但大战略越来越僵硬,美国被牢牢地栓在阿富汗和中东。由于意识到“难以全胜”,全胜战略,被改造为欧巴马政府的特殊用语——所谓“国际主义第一”原则,淡化了美国大战略对抗和冲突的色彩。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强化了对亚洲“小北约”的经营,将亚太战略升级为印太战略。拜登上台后,基本照单签收,美国力量不仅要覆盖大西洋、太平洋,美国还要遏制中国。为此,美国还强化了美台关系。因此拜登政府的大战略又被称为奥拜体制。

  乌克兰危机的发生已经说明,美国的“两洋、两约”战略已经受损,中间开花,美国与盟友的利益分化是后一步的事,这将进一步揭示,美国的全胜战略已不可能全胜。作为美国印太战略最重要支柱的印度,目前在乌克兰危机上与美国拉开距离,欧元与美元的关系等,就是例证。只是因为大战略作为一面维护美国霸权的旗帜,干涉它国内政的利器,还涉及“美国的尊严”,美国当然不可能公开放弃。

  其二,美国大战略的虚伪。美国在重新调整世界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秩序的方向上,过分自负。

  2021年2月4日,拜登在国会的就职演说强调:外交又回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中心。宣称“我们将修复与我们联盟的关系,并再次与世界互动”。拜登还强调,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对我们而言,使用武力是最后的手段,而不是最先选择。外交、发展经济和治理,应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工具。对拜登政府宣称的,以外交手段为主,以国际主义为旗号的美国大战略而言,表面上所谓的第一条指导原则,就是“忠于国际主义”。但乌克兰危机表明,美国的大战略,实质上还是美国军事布局与美国对外政策的配套下,对弱小国家的“点火”而自己“独善其身”的原则,足见美国大战略维护“民主与自由”的虚伪。这令许多小国,不寒而栗。

  美国在重新调整世界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秩序的方向上的过分自负,这方面在中美经贸关系,以及世界经济方面的文章中,关于美国如何对待中国这个世界经济老二的问题,已经谈论很多,有许多数据,故不赘述。

  这里提一个观点。当年克林顿胜选入主白宫,他提出的竞选口号是“笨蛋,要点是经济”。整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继续打压中国,但他对美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使美国最终放弃对华政策上,将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的方案,维持了中美关系的裂而不破,这也是中国加入WTO的重要背景之一。今天的世界经济,是全球一个市场,经济要素的流通和新的经济架构的形成,已经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断专行,任意妄为的。特朗普与中国打贸易战,没有捞到好处就是明证。拜登政府如何想用军事威胁加经济勒索来对待中国,阻止中国的发展,应该说是难上加难。迷途知返,倒不失为明智。

  其三,乌克兰危机,考验美国的大战略,也考验中国人的智慧。从军事布局与外交政策的关系看,美国的军工经济体特征,美国国内政治冲突的激化,民主党内部利益的纠缠,社会矛盾尖锐等因素,有可能诱使一手握着国会财政拨款,一手握着发动战争机会的拜登政府,推行冒险性十足的对外政策。这也许是不久前,习拜就乌克兰危机通话,中国亮明中立立场后,美国对华重新出现强硬势头的原因。中国确实需要在台湾问题上提高警惕。同时,中国也更加需要在西太平洋地区,进一步发挥和平作用,遏止战争。

  中国的战略是东方思维,注重以柔克刚。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按自己的布局,发展好自己。无论美国如何使出强硬手段,中国依靠自己的实力与智慧,总能根据不同对象,逐个瓦解美国的预谋,破坏美国拉帮结伙针对中国的企图。中国的多边主义利益,命运共同体的利益,永远高于美国的利己主义。

  如果美国执意与中国为主要安全危胁,这是以已之心,度他人之腹,或者是蓄意诬陷。中国绝对不会像美国那样去称霸,但是中国有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核威慑)。如果美国一意在台湾问题上挑衅,势必要为此付岀巨大的代价。但是中国也绝对不会走上搞军备竞赛道路。美国的大战略如果不好好反思,最后说不定被拖垮的是美国自己。从乌克兰危机看美国大战略的自负及其困境,就是要坚定我们坚守自己的道路,不怕竞争,不惧危胁的决心。在台湾问题上,台湾同胞是早日回家,早日参加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作者系上海台湾研究会研究员)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