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独”教育荼毒台湾青少年儿童 拨乱反正时间到了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深度分析      2024-11-28 09:10:26

深度分析1

作者 台湾青年 罗鼎钧

1990年代,我还是个小学生,刘德华的一首《中国人》在台湾广为传唱,自此在我耳边回荡了二十五年。当时的小学校园里,我们不仅要背诵中国传统经典诗文,每天还有20分钟的“民俗时间”,这段时间表面上看似早晨运动,实际上是让我们自由玩扯铃和踢毽子。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这些台湾的孩子们深刻意识到自己是龙的传人,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谁能想到,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当刘德华在演唱会上再次唱起《中国人》时,却被绿营政客抹黑,称其为“统战歌曲”,这让我感到台湾社会真的病得不轻。

另外,作为一名父亲,我在台北某小学锻炼时意外发现,“去中国化”的“台独”教育已经在校园中深耕多年。在校园里的一幅“地球村”世界地图上,本该让孩子们认识世界各国的地图,却将“中国”和“台湾”并列,这是典型的“一边一国”。更不用说在书店里购买介绍世界各国的书籍时,书中直接将“台湾”列为“国家”。这些实实在在的故事标志着,过去二十五年以来,“去中国化”的“台独”教育不知荼毒了多少台湾青少年和儿童,而现在是时候拨乱反正了。

我们知道,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和连雅堂在《台湾通史·序》中都说过“国可灭,史不可灭”。然而,台湾当局在九十年代假借“教改”名义,制定了新的历史课纲,试图将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地位扭曲为中性名词,就像外国人看待自己的历史一样,失去了主体价值,反而强调所谓的“台湾主体性”。

因为自民进党创党以来,一直将台湾打造成所谓的“东方瑞士”作为其核心目标。在陈水扁“执政”时期,民进党籍的台教育部门负责人杜正胜提出“同心圆”理论,并通过“台独”色彩浓厚的“台湾历史学会”承包“海洋教育与教科书用词检核计划”,全面审查初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陈水扁时期的台湾教育部门通过其隔火墙组织,成立了主要由“台独”色彩浓厚的“专家”组成的课纲审定委员会,全面指导以“去中国化”为目的的中小学教材改革,借教改之名行“文化台独”之实。三十多年来,这种“文化台独”已深植于年轻学子的脑海。

尽管在2008年至2016年国民党马英九“执政”期间,曾在2015年进行过一次“课纲微调”的纠正,但由于当时民进党即将再次上台,果然在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迅速废除了马英九的“课纲微调”。

民进党制定的“2019年课纲”更是将“去中国化”推向极致。例如,在初中历史中,仅用一个单元“从古典到传统时代”就概括了商周到隋唐宋元3000年的重要变迁,又用一个单元“从传统到现代”介绍了明清时期东亚世界的变化及晚清时期的东西方接触与冲突,这种历史课程使中国史的概念变得虚无。更直接将中国历史纳入东亚史中,试图通过“2019课纲”中的历史教育以东亚史取代中国史,以主题式课纲取代传统的时序教学,成为“虚无的历史课纲”,试图彻底切断台湾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国族认同。这种做法不惜让后代学子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奋斗历程产生陌生感。

作为一名父亲,我终于看到台湾学术界的前辈们,包括台北市第一女子高中的语文教师区桂芝和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教授吴昆财等人,计划在台北捷运站和公交车上刊登广告,呼吁废除“2019课纲”、拯救台湾教育,以期引起更多台湾民众的关注。如今,这些广告已经正式出现在台北的各大捷运站和公交车上,许多台湾同胞对此表示支持并产生共鸣。这场拨乱反正的行动不仅是时候到来,而如何进行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两岸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和社会各层面,已经在打破当前台湾社会“去中国化”教育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以下是几个具体成功的例子和措施。

首先,以福建为核心,扩展到大陆各省,构建涉台文物史迹及其保护措施,利用相关法规,促进两岸文化融合发展,重建台湾年轻一代的正确国族观。如何通过“涉台文物史迹”讲好两岸融合发展的故事,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是关键。从厦门市到福建省颁布的“涉台文物”保护措施法规,到具体落实和活化的效果,如今这些“涉台文物”已经形成了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新局面,进一步发挥了在联络两岸同胞感情、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和平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这些具体措施正是意见中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真实体现。换句话说,福建省首创的“涉台文物”保护机制,是支持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他省份也会向福建学习,出台相应的法规措施,推进“涉台文物”的保护工作。

另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构建“两岸青年青少年命运共同体”是当务之急。通过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理解,可以进一步深化两岸同胞的情感联系,减弱民进党当局推行的“台独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两岸学术界应增强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可以举办两岸历史文化研讨会、学术论坛和展览等,让更多的台湾青年亲身体验和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此外,两岸应强化教育合作,推动学校之间的校际交流和合作。通过建立姐妹学校、开展互访交流、举办夏令营等形式,让两岸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互动,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特别是应加强中华文化教育,让台湾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进一步,两岸应加强民间交流,鼓励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往来与合作。可以举办各类文化节庆、艺术展演和体育赛事等活动,让更多的台湾民众参与其中,感受到两岸同胞的亲情和友谊。特别是应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工作和创业,让他们亲身体验大陆的发展变化,增进对大陆的认同和归属感。

总之,笔者坚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逐步化解民进党当局推行的“台独教育”对两岸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重新建立两岸同胞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实现两岸的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扭转“去中国化”教育下的“台独虚无主义”,为台湾青年、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打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前景。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