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这是一个专注于民族进步的国家” ——读〔澳〕马克林《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5-04-13 12:18:56

马克林是澳大利亚联邦人文科学院院士、汉学家,曾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964年8月,马克林第一次来到中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60年来,马克林访华已超过70次,他在亲历中国发展的同时,一直努力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用文字传播出去,帮助各国读者了解真实的中国。他曾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马克林的著作《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以历史性的思维和全球性的视野,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在不同时段对中国的认知与评价,提出了有助于进一步塑造好中国形象的建议。

“我亲眼见证了这个国家巨大的,甚或说是天翻地覆的改变”

马克林研究认为,从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在西方的形象总体上来说是由负面形象主导的,但之后出现了一些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积极进取之国”,随后在20世纪90年代又转为负面。但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中国的西方形象在总体上要优于20世纪90年代,这毫无疑问得益于中国渐长的实力和对世界发展所起到的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马克林没有受西方对中国形象评价的影响,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依我之见,这是一个专注于民族进步的国家。人民遵纪守法,在他们身上,我确实地看到了丰富多样的人性特征,表现在迥异的兴趣爱好和各式的衣着打扮上。最为重要的是,尽管他们爱国激情洋溢甚至民族情结高涨,但在我看来他们聪慧、忠诚、勤奋。”他不同意一些来自西方的负面评价:“中国之于我也绝不是一个妄想侵略他国的国家,更勿论征服世界。”“在自1964年至今对中国的多次造访中,我亲眼见证了这个国家巨大的,甚或说是天翻地覆的改变。”他谈到,从个人长期的经验来看,“相较于我第一次造访中国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图景已经变得更加自由、繁荣、自信和多元。整体形势与过去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针对中国的西方形象研究,马克林指出:第一,中国的西方形象并不代表着“事实”或是这个国家的真实情况。第二,中国的整体局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其在西方的形象却改变不大。对此,他强调,中国人民“都企盼国家能够更加强盛并且为之努力。但对于几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生活不单单是更好了,而是远胜于从前了”。

西方如何看待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西方的学术文化或意识形态氛围”

对于中国在西方形象变化的影响因素,马克林指出,中国的西方形象不仅源于中国自身,更来自于西方的意识。在他看来,在西方,长久以来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将中国和其他文明定位成“异国情调”。这不仅意味着西方人对于神秘事物的好奇态度,同时也或多或少地蕴涵着批判甚至是轻视的意味。“今天,这种倾向也许有所减弱,但它却远远没有消失”。

马克林客观地分析了中国的西方形象的成因,他认为,西方如何看待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西方的学术文化或意识形态氛围。具体为,一是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并没有完全反映这里真实的状况;二是西方长久以来都有一种优越感,他们总是将自己的制度看作无可替代的模板,将自己的道德准则看作普世的原则,并以这些为标准来评价中国,因此总会形成带有偏见的观点;三是由于国家利益的驱使和中西力量对比的转换,中国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反映西方国家的政治局势变化。

马克林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完美无缺的,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会发现中国人民也会对国家的发展提出很多建议。他说,“中国的西方形象也是有所改善的,然而据我所观察到的事实来看,这种改善却极其有限”,“正面的评价,虽比过去较为常见,但相较于批评,赞扬总是以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呈现。这种现象某种程度上是由西方媒体和学界的性质决定的。在西方,他们认为自己的部分职责就在于评判当局、审视社会,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批评而不是颂扬”。针对这一现象,马克林认为,“对于西方观察家们来说,他们需要关注的应当是中国人民正在为之奋斗的国家愿景”。

改善中国的西方形象“前路漫漫、荆棘重重,但这绝不会是一条无望的征途”

中国能否改善自身形象,如何改善?马克林在书中指出:“如果形象更多地受制于西方的发展而非中国的进步,那么它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在中国的掌控之中,但中国仍然可以有所作为。”他认为,自1949年以来,世界的主导力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形象,西方诸国各持己见,但相同之处远胜于相异之处。可见,在论及中国的西方形象时,很多时候都是依据美国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在马克林看来,互联网目前是形象构建中最为重要的媒介,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被动地接受形象也可以主动地创造形象,应该得到更充分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旅游业的作用;二是中国人民自身对国家形象的贡献。他说,“21世纪,中国成了全球热点旅游目的地。总体上来看,游客并不像记者那样勤于写作,但他们也是重要的形象塑造者。他们将各自的经历讲述给亲属和朋友,且由于他们处在度假中,所获得的感受相较于学者和记者也更为正面和积极”。他还观察到,“从整体来看,中国人自己,无论身处何处,都参与到中国形象的塑造中。相较于21世纪之前,这一改变尤为突出,且有继续加深的趋势”。

他认为,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出现了一个惊人的发展,即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并力求改善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它们被统称为“软实力”。中国的文化状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尤其是在21世纪,有了很大的改善。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在文化方面的西方形象也得到了很明显的提升。其中,中国政府为提高自身软实力所作出的努力见到了成效,切实地扩大了中国在海外的国际影响力,且这种改善还从文化领域延伸到了社会领域。

形象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马克林指出,中国的西方形象背后的因素更突出的是西方个人和团体“有意识的利益和潜意识的需求”。即便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依旧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相互交流、旅游开发、公众外交方面的努力在过去的几年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说,以我在学生交流和旅游方面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到访中国的西方学生和游客还是在西方的中国学生和游客,对中国的西方形象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都远远大于其弊端。“尽管改善中国的西方形象前路漫漫、荆棘重重,但这绝不会是一条无望的征途。”

文章来源:理论网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