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网络的普及,为特定政治力量,尤其是当前崛起的“民粹政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操弄空间。令人忧心的是,民粹力量常“系统性地利用”有组织的“网军”与个人化的“网络霸凌”这两大数字阴影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这些工具不再仅是网络乱象,更成为民粹政权巩固权力、打击异己、撕裂社会的手段,对民主基石构成严峻挑战。
民粹政权常以“代表人民”之姿,将复杂议题简化为敌我对立,并绕过传统建制直接诉诸群众情感。在此模式下,收买网军成为其遂行政治议程的“数字禁卫军”。通过高度的组织性与协同性,利用大量假账号与机器人程序进行规模化、自动化的操作,网军得以制造虚假的压倒性民意,巩固执政基础,同时淹没真实的多元声音。他们目标明确地锁定批评者或异议者,运用抹黑、散播假讯息、人身攻击等手法破坏其信誉,制造寒蝉效应。藉由社群媒体直接触达支持者,网军散播有利于己的单一叙事,规避了传统媒体的查证与监督。网络的匿名性更为其提供了保护伞,使其得以隐蔽操作,难以追溯至真正的幕后策动者——民粹政权或其附随组织。这已非单纯的舆论操弄,而是民粹政权用以巩固权力、压制异议、分化社会的数位延伸。
同时,民粹政权常通过煽动性言论,将特定群体标签化、妖魔化,这种充满敌意的政治氛围,为网络霸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政权本身使用攻击性语言时,其支持者可能认为针对“敌人”的网络霸凌是“正当”的。被政权标定的个人或群体,极易成为持续性、重复性恶意骚扰的目标,遭受辱骂、威胁、谣言散布及隐私侵犯,其核心的恶意意图与民粹的排他性相互呼应。这种攻击在民粹氛围下更容易获得群体支持,放大了权力不对等,加剧受害者的孤立与创伤。系统性的网络霸凌不仅伤害个人,更旨在制造恐惧氛围,压制不同意见,使社会讨论空间萎缩。网络霸凌在此脉络下,已成为政治动员和社会控制的一种非正式但极具破坏力的手段。
面对民粹政权与网军、网络霸凌的共生结构,应对之道必须超越单纯的技术或法律层面来捍卫民主,抵御操弄。这需要多方协力:媒体平台必须更积极地识别、限制来自国家支持或特定组织的操弄行为,并提高政治广告与算法的透明度;法律不仅要制裁执行者,更需有能力追究、制裁资助和组织网军进行政治操弄的幕后实体;民众教育需着重培养对民粹煽动言论的辨识力,强化事实查核与批判性思考;支持独立、专业的新闻媒体,维护理性、多元的公共讨论空间,是抵御民粹叙事与数字操弄的关键防线;全社会更需凝聚民主防卫共识,认识到网军与网络霸凌是侵蚀民主制度、破坏社会信任的政治行为,需要共同抵制。
网军与网络霸凌,在民粹政权的阴影下,已成为威胁台湾民主根基的蠹虫。唯有深刻理解其与特定政治议程的连结,并从制度、教育、社会等多个层面建立防御机制,我们才能有效抵御这股数字操弄的逆流,守护得来不易的台湾民主价值与健康的公共领域。(作者许文忠为暨南国际大学副教授/来源:台湾《中国时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