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多发联装远距离杀伤性武器,发射的火箭弹依靠自身发动机推力飞行,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弹的点火具和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火箭炮具有火力射程远、打击精度高、反应速度快、突防能力强、毁伤效果大、独立作战能力强等优势,是打击关节要害、瘫痪作战体系、削弱作战能力、摧毁作战意志的“杀手锏”武器,也是战略威慑、战役打击、战术支援的中坚力量。
火箭炮的发展起源
苏联1933年研制的BM-13型多管自行式火箭炮,是现代火箭炮的开山鼻祖。BM-13采用轮式底盘,可在7—10秒内齐射16枚132毫米尾翼式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米,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因其炮架上印有代表“共产国际”工厂的“K”字,苏军官兵亲切称其为“喀秋莎”。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军方组建了第一个BM-13型特别独立火箭炮连。1941年7月14日,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该火箭炮连首次参加实战,7门BM-13组成的火箭炮连一次齐射就将火车站和德军军列化为火海,“喀秋莎”一战成名,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德国、美国等国也研制了多种型号的牵引式、车载多管火箭炮,证明了其实战价值。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为适应战场需求,以“喀秋莎”火箭炮为样板,掀起火箭炮研制列装的热潮。苏联先后研制出BM-21/22和BM-30等型号的火箭炮,美国研制了M270系列火箭炮并于海湾战争中首次投入实战。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在火箭弹中的集成应用,火箭炮的发展驶上快车道,中远射程、箱式发射、精确制导逐渐成为新一代火箭炮的基本特征。在一些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研发于不同时期的多种型号的火箭炮批量参战、大显身手,对战争进程和战场态势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撬动军事变革的重要支点。
火箭炮的典型应用场景
场景一:慑控塑势。通常用于作战发起之前、强大对手企图介入、局势突变恶化等时机。通过发挥火箭炮射程远、毁伤威力大、运用快捷灵便等优势,在重点作战方向指定值班部队、值班火炮巡逻待战或保持高度战备状态,威慑对手的重要战略目标;组织纵深力量适时机动展开,以慑备战、以慑止战、以慑造势,震慑对方心理,动摇抵抗意志,加快战役进程。
场景二:饱和闪击。通常用于先期作战、联合突击、火力准备、火力支援等时机。通过发挥火箭炮作战单元多、弹药数量足、覆盖地域广的优势,对目标的导弹阵地、炮兵阵地、雷达站、通信枢纽等防御前沿工事和有生力量,发起多平台饱和攻击或多方向聚心攻击,发挥火箭炮面状突击的“踹门”作用。在一些局部战争中,进攻方的BM-21型122毫米火箭炮实施15秒内38发连射,如钢铁暴雨般覆盖目标区域,造成守军1个加强营的防御阵地遭严重破坏,3个观察哨、2个弹药库被摧毁,为己方地面部队推进创造了条件。
场景三:击要拔点。通常用于进攻受阻、纵深攻坚等作战关键时节、敏感时机。通过发挥火箭炮“精确点打击”和“精确面压制”的整体效能,以最大火力密度、最高突击强度,瞄准要害目标、关键位置和核心要点,采取溯源打击方式打点断链、击其要害。有战例显示,守军使用火箭炮以游击战的方式多次对进攻方的指挥所和弹药库进行精准火力打击,炸毁其部署在较远距离的弹药库及油罐车,并对前线指挥所等多个目标实施失能性毁瘫打击。
场景四:拒止遮断。通常用于分割包围、抗击强大对手介入等时机。通过发挥火箭炮打击距离远、毁伤效果好的特点,对重要区域实施火力压制、火力拦截、火力控域,对战役纵深道路和对手机动打击部队前出必经之路纵深进行火力遮断,最大限度封锁对方兵力机动通道,破坏对方由纵深发起地面作战行动,彻底截断对方前沿与纵深的联系,割裂战役战场。一些地区冲突中,守军一方企图强渡河流实施增援,进攻方发现其行踪后以火箭炮展开饱和式轰炸,密集的炮弹瞬间摧毁了守军的装甲车、坦克等重型装备,有效迟滞了增援行动。
火箭炮的演进趋势
一是炮弹一体,共架发射。现代战争的复杂性对火箭炮的多任务适配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不同作战任务的需求,火箭炮正朝着炮弹一体,共架发射的方向发展。同一套火箭炮系统可以发射多种不同口径的火箭弹和不同类型的战斗部,如制导火箭弹、陆军战术导弹、巡飞弹、无人机,乃至战术防空导弹、智能弹药等各种弹药载荷,以实现对多种目标的有效打击。当前,M142型自行火箭炮已采用以储运发射箱为代表的模块化装填,实现了火箭弹和陆军战术导弹共架发射,具备很强的通用性。
二是远程打击,精确制导。未来战争大纵深、远距离、非接触作战成为主要作战特征,要求陆军炮兵先敌开火、远战歼敌,能够有效覆盖超远程作战地域,满足跨海、跨域等超远程火力打击需求。当前,军事大国都在积极研发远程火箭炮技术,通过改进火箭发动机、优化气动外形设计等,大力发展远程制导化的火箭炮。在2022年“环太平洋”军事演习中,外军的多域战特遣队不仅使用了建制内的M142型火箭炮,并且引导海、空军支援火力对海上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其远程打击能力。
三是无人智胜,信火耦合。信火耦合即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与火力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作战效率和效果。察打一体无人机、小微型机器人、FPV穿越机等无人作战系统具有长时间侦察监视、精准定位、引导打击等功能优势,能够引导火箭炮对隐蔽、机动和地下防护等重要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实现无人作战平台与火箭炮构网建链、信火耦合、互补增效,快速歼击制敌。当前,有的发达国家正在研制基于M142型火箭炮的自主多域发射装置,也称无人火箭炮(AML)。具备高度自主能力的AML无人火箭炮能与其他武器系统形成快速闭合杀伤链,真正做到信火耦合,使对手猝不及防。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