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重心是指挥员施展计谋和部队主要兵力兵器投入作战的决定性地域。实践证明,没有重点就不能称其为战斗,任何没有作战重心的战斗,都无法获得全局性的胜利。在战术发展的历程中,技术的变革推动作战重心在时机把握、空间利用、力量使用、行动设计等层面不断发展。研究掌握作战重心的变革规律,对指导未来作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时机:先与后的博弈
作战重心战斗是在关键时机建立作战优势,时机的把握至为重要,既强调抓住战机、先发制人,亦突出等待时机、后发制胜。“先”寻求的是扩大相对优势,“后”力求的是因势反制,先与后是作战重心时机把握的关键所在。
作战控制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对作战行动进行掌握和制约的活动,其时效快慢将直接影响时机的“先”“后”把握。热兵器及信息时代的作战控制时效大幅提升,仍然难以提前应对敌方突袭,只能在威胁发生后及时调整力量支援,最大程度降低不利影响。所以,该阶段围绕作战重心所展开的几乎所有的战斗都是以突袭开始,以先发制人扩大相对优势;尔后伴随对方力量的调整控制而进入对峙局面;随后,再次寻求突袭以扩大战果。由此可见,战场动态控制使突袭成为扩大优势的主要手段,先发制人是该阶段时机把握的关键。
未来作战,智能控制系统的运用使作战控制时效再次提升,同步触发战场时机在“先”与“后”博弈上的变化。一方面,作战控制由“人在环内”决策向“人在环外”干预发展。即指挥员和指挥机关逐步跳出“情报获取—形成决策—指令传递”链路,重点围绕战场重大情况实施干预。另一方面,作战时机把握由“先发制人”向“后发制胜”转变。智能控制时效是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展开,远远高于精确导弹、远程火炮、兵力冲击等速度,从而能够有效应对敌方突袭。此阶段,谁先行动,谁将尽早露出破绽,遭到智能控制的有效反制。从近期局部冲突看,智能无人系统的运用导致“谁先动、谁吃亏”的现象已初露端倪。因势反制、后发制人将成为该阶段时机把握的重要方式。
空间:点与线的对抗
作战重心是整个战场空间内的“决定性地域”。该地域通常需具备便于进攻方发起进攻的通道条件,亦需具备便于防御方制衡敌人沿通道进攻的点状地域。“点”是指防御方排兵布阵所利用的高地、村庄等地形;“线”是指便于机动的通道,如道路、水系、开阔地等。点与线互联形成“决定性地域”,成为作战重心空间对抗的关键所在。
作战重心通常围绕“守点控线”和“夺线制点”展开对抗,主要作战力量的机动平台决定了“点”与“线”所属作战重心的空间边界。机动平台是主体作战力量机动、攻击、防护的根本支撑,而其性能要求反向作用于战场空间,限制了作战重心的空间边界。装甲平台出现并占据主体地位后,由于其机动必然依托通道,从而使通道这一“线”状地域成为攻防对抗的焦点空间。防御方围绕高地等“点状”目标排兵布阵,制止进攻方沿通道机动;进攻方围绕通道重点用兵,意图夺控防御方重要“点”位。此阶段,“点”“线”分离,“线”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可以预见,机动、防护、攻击等主体行动将逐渐实现无人化,无人平台将取代装甲平台成为未来作战的“主宰”,并同步推动作战重心空间的变革。一方面,作战重心空间范围将打破地形的限制。即无人作战平台具备了超地形机动的能力,可以灵活采取空中突入、地面超越、管道渗透等方式遂行作战。另一方面,作战重心内对抗由“线”向“点”回归。无人平台灵活多样的机动方式导致预判“敌人从哪来”很难,但应对“敌人往哪打”相对容易。因此,重要目标将代替通道,成为未来对抗的“焦点”,“攻其所必守”或“守其所必攻”将成为未来作战的主要样式,作战重心空间形态将呈现多点分散并存的状态。
力量:聚与散的考量
围绕作战重心所展开的战斗最为关键,强调聚集力量,以有效杀伤敌人。同时,作战重心亦是敌重点打击的方向或地点,亦突出合理疏散,以保存有生力量。“聚”与“散”是作战重心力量运用的关键所在。
作战重心“聚”的是力量效能,“散”的是力量密度,兵器杀伤范围在力量“聚”与“散”的考量上起到“支点”作用。以兵器杀伤范围为根本,力量合理的散开,既能保证形成绵密的交火线,也能有效降低伤亡。冷兵器时期,兵器杀伤范围有限,作战重心内效能的叠加体现为兵力的高密度集中,步卒间距一般在10米以内。进入热兵器及信息时代,兵器杀伤范围得到拓展,作战重心内的力量效能大幅提升,力量密度则显著下降。如作战重心内坦克、装甲车等主战力量的间距拉大为50至100米。
另外,骑兵、坦克、火炮等在其所属时代作为新质力量运用于战场时,通常集中编组,先期投入作战重心运用;传统作战力量则强调先期疏散开,借力新质力量效能投入战斗。以上各时期,虽然作战重心内力量密度向“散”不断发展,但是力量效能的“聚”仍然需要力量的集中部署体现,整个战场空间内的力量密度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未来作战,伴随兵器有效杀伤范围的拓展和无人力量的运用,作战重心内力量“聚”与“散”的模式将发生变化。一方面,力量集中部署模式向广域分散部署模式转变。直射兵器通过搭载无人模块,具备了远距作战能力,力量效能可围绕作战重心计划,力量可远离作战重心部署,整个战场空间的兵力密度呈现广域分散的均衡状态。另一方面,无人机、无人车、电磁武器等新质力量由于规模有限,仍然强调集中于作战重心先期释能,促进效能提升。
行动:动与静的权衡
作战重心是双方指挥员在对抗过程中最为关注的地域,既强调预先计划,隐蔽部署,达成以静制动的态势;亦突出战中及时调动,在己方薄弱区域形成强大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动”与“静”是作战重心行动设计的关键所在。
信息能力是作战重心行动层面的重要考虑因素,在“动”“静”权衡中起到“支撑”作用。从实战看,在围绕作战重心地域展开作战时,当己方信息能力强于对手时,通常采取运动的方式,在对手薄弱处形成局部优势;当己方信息能力弱于对手时,通常依托阵地隐蔽,弥补信息劣势。另外,作战重心内的战斗不仅应基于战前信息情报预前计划,而且应善于根据战中信息情报机动转换重心。由此可见,“静”力求隐蔽,“动”寻求聚优;“静”突出战前计划,“动”强调战中调整。
未来作战,信息手段的提升将拨开“战场迷雾”,“动”与“静”的权衡将再次转变。一方面,聚优的方式由“动”向“静”转变。战场透明,战机短暂,机动聚优易暴露企图、错失良机。与此同时,在信息力、智控和火器效能提升的支撑下,广域分散的兵器采取计划调整的方式,无需机动或短距机动便可快速完成任务地域转换,形成局部效能聚优。另一方面,防护的方式由“静”向“动”转变。战场透明导致依托地形构筑工事隐蔽防护的静态方式面临巨大威胁,对方不仅可精准定位,而且能灵活选择打击方式实施定点清除。未来战场,越来越强调动中防护。兵力预设多个阵地,采取有重点的佯动、分散式的机动,不定时的变换等方式防护,使敌人难以精准打击。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