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西北国际交通线:中苏携手反法西斯的国际“生命线”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2025-05-27 15:23:42

在全面抗战初期,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行径采取绥靖政策,苏联是首先向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提供援助的大国,苏联的援助对中国抗战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在当时中国通往外部的交通线几乎完全断绝的情况下,与苏联联系的西北通道成了中国与国际联通的唯一通道。这条战时西北国际交通线既是一条反法西斯的国际“生命线”,一度也成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中苏为抵抗日本法西斯携手开辟的国际“生命线”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之后又不断对中国华北地区进行渗透和蚕食,同时也觊觎苏联的远东领土。陷入经济政治危机和孤立主义困局中的欧美列强,对日本日益扩大的侵略行为采取姑息绥靖态度,不断退让妥协。而直面日本侵略的中苏两国,面对共同的敌人,开始携手合作。苏联的战略重心在西部,要应对德国法西斯更严峻的挑战。为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在远东一方面尽力安抚日本以避免正面冲突,另一方面则支持中国抗战以牵制和消耗日本。1936年11月在获悉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中专门针对苏联的秘密附件内容后,苏联感受到了援华抗日的紧迫性。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奋起抗战的中国急需国际援助,欧美列强对此都置身事外,苏联则明确支持中国,迅速与中国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开始以秘密运输武器装备、派遣军事顾问及技术专家和志愿飞行员等方式,大规模援助中国。

西北国际交通线便是在这种危急形势下,由中苏两国人民携手在大漠戈壁开辟的共同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国际“生命线”。当时中国西北地区地质地貌情况复杂,政局与社会纷纭变幻,筑路条件和航空站建设条件极为艰苦。为建造和运营维护西北国际交通线,中苏两国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特别是西北地区各族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

二战期间,苏联援华有海上路线、航空路线、陆路运输线三条路线。海上路线从黑海港口敖德萨或塞瓦斯托波尔港出发,经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到英国殖民地缅甸仰光港再转陆运,或穿过马六甲海峡到法国殖民地越南海防港和英占香港,再转陆运。但此线路途漫长复杂,易受干扰阻拦,在日本封锁中国海岸、英法不时切断输华路线的情况下,海上路线在苏联援华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极为有限。航空路线从苏联阿拉木图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哈密、兰州,再至中国各地。陆路运输线从苏联阿拉木图附近的萨雷奥泽克到中国境内的霍尔果斯,然后经迪化、哈密、安西、肃州、凉州、兰州,全长2925公里。苏联主要通过后两条线路援华抗日,这两条线路被称为西北国际交通线。

国际“生命线”上苏联对中国的军事援助

从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中国抗战的80%外援来自苏联,而这些援助的90%是通过西北交通线运输到中国的。

在约4年的时间中,苏联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向中国运送了大批武器装备,根据各种统计,其中包括各类飞机约1000架、火炮1000多门、各类汽车约2000辆、坦克82辆、机关枪近万挺、步枪5万支、炸弹炮弹约200万颗、子弹超1.7亿发,还有许多飞机、汽车、枪炮的零配件。

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苏联向中国先后派遣了大批军事顾问和军工专家,这些顾问和专家分布于中国的中央军事机关、各战区和各军兵种之中。苏联顾问和技术专家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战经验,苏军著名统帅朱可夫、崔可夫,曾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先后来华帮助中国抗战。苏联顾问和专家在战略谋划、战场指挥、军队训练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此外,大批苏联空军志愿飞行员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秘密来华参战,为中国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和重大牺牲。不到4年时间有2000多名飞行员先后来华,他们共击落、击伤、炸毁日机1000余架。他们与中国空军战士并肩作战,在南京、南昌、武汉、兰州和西南大后方保卫战,以及支援徐州会战和桂南会战中,都有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对日军台湾松山机场和汉口机场的几次奇袭中重创日军,作用巨大。其间,共有236名苏联空军志愿飞行员在中国牺牲。

总的来看,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运输的苏联武器,多为当时苏军现役先进装备,有些飞机是直接从生产线上开出,试飞后交付中国,有些机型在当时属于世界先进之列。来华的苏方人员,也都普遍表现出了良好的军事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行,受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好评。他们的优异表现和感人事迹,构成了两国长期睦邻友好关系的宝贵精神资源。

中国通过国际“生命线”向苏联输送急需战略物资

苏联援华以向中国政府提供贷款的方式进行计算,中国则以农矿产品偿还援助。1938年3月、7月和1939年6月,苏联先后三次共向中国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为偿还苏联援助,中国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向苏联提供了大批军工生产急需的特殊金属钨砂、铋砂、锌砂、锡、汞、锑。在当时世界已探明的矿产品中,中国的钨、锑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这些特殊金属是军事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

为了获得这些矿产,纳粹德国曾经极力拉拢国民政府,为此向中国提供了许多优质武器,还派遣了许多极富军事素养的高级军官来华训练,帮助指挥中国军队。只是由于日本方面的强烈抗议,德国才忍痛割断了与中国的联系。当时苏联国际环境非常恶劣,因此特别注重发展军事工业,非常渴望从国际市场获得上述矿产。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苏联就曾提出以现款购买中国的这些产品。1937年8月《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在南京签署的当天,苏联政府就致电驻华大使,希望得到这些矿产。在随后中国代表团与苏方在莫斯科的谈判中,苏方继续坚持这些要求。从中国获得的这些产品,使得苏联得以大大优化其军事工业,对于其后打败德国法西斯发挥了重要作用。除矿产品外,中国还向苏联提供了茶叶、桐油、猪鬃、生丝、茶砖、羊毛、驼毛、羔皮、棉花、干果等农产品和大量的牛、羊、马等牲畜。中国向苏联提供的这些急需战略物资,在改善苏联军民生活和生产的同时,还大大补充了苏军的前线供应。

苏联通过西北国际大通道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中国在配合苏联战略牵制和消耗日本的同时,也同样在物资上帮助了苏联。因此,在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中,中苏两国是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的战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烽火岁月,苏联向中国提供大批武器装备,中国也向苏联输送急需战略物资,两国携手在大漠戈壁开辟出一条国际‘生命线’,为支援彼此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