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之盾”与不对称建军背道而驰?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2025-10-14 10:29:32

赖清德在10月10日的讲话中充满琐碎数字,令人留下记忆的程度,还不如台民意机构负责人韩国瑜。第二天台媒各报的头条,纷纷以赖清德宣示将提出防务安全特别预算,加速打造“台湾之盾”,建构严密防空系统。显然是半小时讲话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在此之前,台军方各式文书或发言中,从未出现过“台湾之盾”一词,只有在讲话的前几天,赖当局高层再度施展找驻台外媒记者放话的“出口转内销”方式,提即将仿效以色列“铁穹”或美国特朗普政府的“金穹”的风声。果然赖清德话刚讲完,立刻有论者质疑,此举“横空出世”。面对批评,赖当局与台军方都强调,这是既定的持续政策。

虽然“台湾之盾”是赖新发明的口号,不过建军究竟是要花钱更要花时间的事情,从预算书、重要官员发言、媒体报导等公开信息可看出,近年台军的确持续强化防空飞弹兵力的比重。另外在中短程防空方面,美军NASAMS将大量引进,相信将是年底新编特别预算的重要项目。此外,将各种防空飞弹系统信息整合的IBCS(综合防空暨飞弹防御战斗指挥系统),预计也将购入,借以提升联合接战的能力。

上述这些项目,许多已经进行多年。民众听到赖清德的讲话,很容易觉得:一旦“台湾之盾”建立起来,大家就不必担飞弹或航空器的闯入攻击。

然而就技术面来说,所谓的Dome无法在全域上空撑起一面屋顶。由于反飞弹体系能够接战的角度非常有限,只能够挑选最具备要害性的军经设施,列为防御范围。其他地带即使有居民,也可能并不在保护伞范围内。换言之,飞弹防卫体系多个小范围的保护区,兵力增加可以使保护区的数目愈来愈多,但这些星罗棋布的防御点,距离真正“庇荫”整大片土地,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造成如此原因,一方面是技术问题,二方面更重要的是成本。因为要能拦截击毁以高马赫数下坠的飞弹,需要极高的精确度,其科技水平远远高于遭拦截的飞弹。因此飞弹阵地都被设定,只有判断敌飞弹将命中要害位置时,才会发射飞弹拦截。如果预判目标点不在此范围之内,就只能坐视其击中地面,导致伤亡损失。

此时进一步衍生的问题是:两岸量体悬殊,以解放军规模,台军自知不可能硬碰硬,因此多年来始终强调不对称建军,标榜能够四两拨千斤。然而将建军重点放在“台湾之盾”,显然是背道而驰,因为盾本身对敌人无法构成任何威胁,建盾所需的成本,很可能是“攻台之矛”成本的数十倍。不管最后“台湾之盾”有无机会在战场上验证其防御威力,在此之前,恐怕早就先被财务压力给拖垮。

文章来源:台湾《联合报》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