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海观潮】内外要素交织、三股力量拉锯、社情民意生变 ——从2021年各项选举看岛内政局新特点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海观潮      2022-01-07 12:25:00

微信图片_202112220929282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副研究员 刘匡宇

  2021年,在两岸关系和国际地缘政治新形势下,台湾政治社会矛盾愈加复杂突出,民进党强化“绿色独裁”与在野党和民间抗争力量不断拉锯,围绕多项中小型选举和未来选举,各个政党各方势力多种要素复杂博弈、交织酝酿,政党政治和社情民意出现新动向。

  一、连续选举加剧政治斗争,政治生态出现新变化

  2021年台湾虽无大型选举,但多项“罢免”、“公投”贯穿全年,成为牵引岛内政局的一条明线,从蓝绿白的争斗竞合和权力重组中,可窥见岛内政治生态和社情民意的新变化。

  (一)外部大环境更深刻塑造岛内政治小气候

  两岸关系紧张和国际地缘政治形势成为岛内政治竞合的大前提,对其产生了决定性的牵引作用和复杂的心理投射。一方面,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遏“独”促统决心坚定、措施果断,加上美政府连续放风“反对台独”,台湾社会对未来不确定性高度焦虑,各色“台独”势力空前恐慌。因此,陈柏惟等极端的“台独民粹”惨遭民意反噬;民进党则在“亡国感”效用降低后转而贩售“不安全感”,将几乎一切内政议题与此挂钩,进而重塑岛内“集体潜意识”。此次“四项公投”表面上是社会经济议题,其实质反映了台湾社会对地缘政治风险和能源、环境等非传统安全风险的高度忧虑,对未来的高度迷茫。

  另一方面,美国深化“以台制华”,即战略运用台湾参与遏制围堵中国大陆,激化两岸矛盾和台海风险试图将其作为遏阻中国统一和复兴进程的风险策源地,以及加深对台岛“新殖民化”,试图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进行全领域、全链条的影响和掌控。同时,民进党当局则不遗余力加紧“附美反中”,利用政治优势和舆论箝制带来的话语权优势,反复论证国际地缘政治变动、全球供应链调整和意识形态对抗给台湾带来“机遇和出路”,诱导台湾社会对国族认同和前途道路产生分离投机的异化想象。例如,民进党将“四项公投”操弄为是否“亲美脱中”的意识形态和路线对决,动辄以“国际经贸”“国际规则”恐吓绑架岛内民意,将民进党全党动员后的惨胜扭曲为“台湾选择走向世界”,迫使社会接受“靠美”是唯一出路,台湾必须为此付出更多的逻辑。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不只是制造“不安全”焦虑,也在调动信心和预期,将国际介入台海和台湾经济数据向好等因素转化为其执政“合法性”和路线合理性,鼓动台湾社会陷入集体狂躁,自信有“拒统偏安、脱中入西”的本钱靠山,在三十年来两岸实力结构性翻转后重拾“相对优越感”。

  (二)政治板块、选民结构和民意氛围出现新变动

  不过,接连不断的“罢免”“公投”和社会抗争说明,民进党当局的意识形态负面战法并非无往不利。事实上,疫情冲击加剧了岛内固有的发展和分配悖论,贫富分化、阶级对立更趋鲜明,多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积聚抬升,不满民进党一党独大、“绿色独裁”的民怨凝聚不散,“反绿厌蔡”民意仍在寻找宣泄出口。过去一年,“美丽岛电子报”“台湾民意基金会”等亲绿民调显示,2020年蔡英文连任时的高支持度逐渐退散,蔡支持度长期徘徊在40%水平的低点,青年支持更呈现雪崩危机。选举显示,民进党在握有“全面执政”优势情况下,其基本盘动员水平也仅小胜国民党。不满绿色执政的浅色和青年选民持续向中间移动,引发政党板块和选民结构变动。

  除民调反映中间选民有稳定的四成上下水平,“四项公投”投票率仅41%,过半选民不愿表态,鲜明呈现蓝绿基本盘对决、中间选民冷感、绿色党意绑架“沉默多数”的态势。这表明,2018年以来“无色觉醒”新民意带动的中间选民增加态势逐渐清晰化、实体化,这部分选民包括经济选民、高学历和年轻选民等,且不断向浅色选民扩散,其特点是“厌蓝厌绿”、“选人不选党”、民意流转快,成为各政党试图跨出同温层的主要争取对象。但政党轮替后,蓝绿大党均有执政包袱,越来越多的选民对双方均感失望,不愿背负“蓝绿”标签,开始向政治光谱中间移动,但民众党等“第三势力”小党吸纳力有限,因此出现了大量处于游离、观望状态的中间选民。

  所以,政治色彩极端、个人形象极差的“台独”民粹分子王浩宇、陈柏惟被先后“罢免”,高雄市议员黄捷等则在“同行衬托”和民进党全党动员力保下“罢免”涉险过关。类似地,“四项公投”则或因价值取向偏向激进、或因民进党操弄蓝绿对决而被阻。这显示出当前岛内社会民意的高度复杂性:“中道”力量影响力增强,激进观念和“进步”价值大行其道,传统政党政治仍有市场,多种认同、价值、观念的折冲激荡,表现为对台湾政治社会的反复冲击拉扯,以及台湾政治脉动和民意氛围的摇摆激荡。

  (三)“绿色独裁”治理失能必然导致民进党强化专权

  2020年民进党执政风雨飘摇,重大政治经济社会事故不断,党内争权夺利不止,可谓“岛内人心惶惶,党内黑影幢幢”,充分暴露出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结构性缺漏,蔡英文一度迎来2016年后的“执政危机总爆发”,被迫进一步强化“绿色独裁”,通过执政集权和党内分权稳固执政。

  民进党施政失德失能导致岛内天灾人祸不断,政治社会乱象丛生,诸如列车出轨、高雄大火、世纪大旱、全台停电和近两千人因疫情疫苗丧生等加剧台湾政治失格、社会失序,不只是民进党政策短视、纲纪松弛,更暴露“绿色独裁”体系化的治理失灵。另一方面,绿营聚焦选举布局的内部矛盾逐渐上升,派系激烈互打成为卡位起手式,“黑道入党”“学运线人”、林智坚弃选“大新竹市长”和王定宇、高嘉瑜等“绿色喉舌”丑闻连爆,不断曝光民进党“网军治台”操弄认知战的黑色产业链,以及“黑金政治”和派系共治结构渗透公权力、侵蚀社会肌理。颇为吊诡的是,英系主将陈明文等人公开与蔡唱反调,似有另谋后路倾向;一度被蔡“就近看管”、罕有舞台的赖清德在“公投”中表现活跃,蔡“内定接班人”郑文灿则因防疫和辅选不力,代苏“组阁”、直通“大位”的路线规划已破产。

  蔡英文和民进党应对之法有二,一是借“改革”制度性强化专权垄断,进一步消解“五权体系”强化独裁专权。包括酝酿乡镇市长改官派,强推新竹县市合并和修“地方制度法”,在台中追杀在野党地方派系和基层组织,推进“废考监院”“18岁投票权”等“宪改”目标瓦解台现行体制,以及年末多项内政、军事预算强行闯关,强化民进党作为岛内最大政商利益结合体和美西方军工利益复合体在台“代言人”的政治属性。二是蔡仍发挥“桶箍”作用但适度分权分责。把控大方向和话语权,专攻两岸、对外事务,将经验丰富、执行强力的苏贞昌顶在内政前台,通过妥协分赃确保“蔡苏体制”延续,稳住2022选前政局;紧抓政党路线和选举提名权,力求不会“跛脚”并长期主导民进党。

  从选举结果看,民进党在局部战场胜负相抵,但在全岛性的“四项公投”战场上取胜;从路线方向看,“维持现状”“亲美反中”仍是“党意”且主导岛内主流意识、政治路线;从权力结构看,“蔡苏体制”、派系共治危而不溃,民进党基本稳住了2022年“九合一”选举前的党内和岛内政局。

  可以预见,未来岛内各方势力围绕“九合一”选举布局备战势必展开激烈搏杀,蓝绿白朝野政争与策略竞合将更趋尖锐多变,并与岛内民意流变相互作用,“台独”势力或也将借选举炒作“谋独”。在美、日等外部势力加大干预台海、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机遇与考验下,未来岛内政局将与多种外部因素叠加共振,更趋纷乱动荡、复杂诡谲。

2016801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