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拜登是否口误?美国专家解读不同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      2022-05-25 10:18:50

  

  拜登在四方峰会后称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 美联图

  (记者 余东晖)昨天肯定美国将防卫台湾的拜登24日在日本参加“四方峰会”后被记者问到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政策是否已经消亡。他回答“没有”。有记者追问台湾若遇攻,美国是否派兵?拜登说:“政策根本没有改变。我在昨天的声明中已经说过了。”

  拜登23日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会晤后在记者会上确认美国会防卫台湾,并称美国有此承诺,在美国外交学界引发强烈反响。美国媒体纷纷将此表态视为拜登背离美国的对台战略模糊性。继白宫出面澄清之后,拜登24日亲自回应没有改变对台战略模糊性,算是对昨日耸人听闻表态的找补。

  到底拜登从去年以来屡次确认美国将防卫台湾,是不了解美国对台政策细节的失言口误,还是讲出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中评社记者就此质询了若干位美国台海问题专家,美国外交学者也在推特上有不少讨论。

  有些专家倾向于认为,这是因为拜登不了解美国对台政策细节的微妙性。前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长包道格(Douglas Paal)表示,对拜登的表态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人们一直对中美台海关系的细节有着松散的理解。他认为拜登就属于这种状况。

  包道格不认为这意味着美国要改变对台政策,但他相信,这将迫使中国作出回应,从而进一步恶化处理台湾问题的气氛。

  更多的专家倾向于认为,拜登只不过是不经意间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

  兰德集团分析师格罗斯曼(Derek J. Grossman)说,拜登并非口误,是他相信自己说的是“正确的话”,美国政府的其它部门只能应付了。

  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克罗尼克(Matthew Kroenig)对《金融时报》说:“一旦发生战争,无论正式政策如何,是否干预总是由总统决定的。我们现在有清楚的窗口,可以看到拜登的直觉和他的决定。”

  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亚洲项目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对中评社表示,拜登一再做防卫台湾的表态,应该认真对待这个声明。

  不过,葛来仪认为,拜登表态中有些部分令人困惑,有些甚至错误地描述了美国的政策。她举例,“台湾关系法”并没有说美国有保卫台湾的义务。拜登最新声称美国“签署”(sign onto)北京的一个中国政策,这尤其令人困惑。

  葛来仪称,美国从来没有支持或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主张,而只是“认识到”(acknowledged)中国的立场。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美国坚持“我们的一个中国政策”。她说:“在我看来,有关美国政策的声明缺乏一致性,导致混乱,削弱而不是加强了威慑力。”

  有专家认为,拜登的说法表明美国的对台战略模糊政策岌岌可危。

  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库珀(Zack Cooper)反问: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模糊政策死了吗?他回答:没有,但是靠生命维持系统维持着的。

  库珀指出,美国的政策仍保持模糊,但那些真正做决定的人自己对他们的意图已经相当清楚了。他相信拜登是失言,不是有意的政策变化,但这些是迭加起来的效果。

  库珀表示,美国的长期政策仍会保持模糊性。没有人知道如果台湾在5年内受到攻击,美国将会做什么。但他认为,如果台湾明天受到攻击,拜登会怎么做是清楚的。他问:美国领导人不遵守的政策还能维持多久?

  葛来仪坚持认为,战略清晰性,即美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将保卫台湾的政策,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且它带来了中国将被激怒而不是被吓阻的危险。

  葛来仪对中评社表示,她担心的是,北京可能会将拜登的最新声明视为挑战,感到必须作出回应,而且可能会以各种方式作出回应。在“低风险”的一端,可能派遣大量飞机进入台湾的“防空识别区”。在“高风险”的一端,可能使用军事力量来表明捍卫中国主权的决心,甚至进攻台湾。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不认为拜登的言论会对北京造成重大伤害,也不认为会由此对台北提供重大帮助。

  何瑞恩预期,北京将等待下一个机会,即下次美中峰会时要拜登澄清他表态的意思。他相信中美领导人相互熟悉彼此对台湾问题的看法,拜登防卫台湾的表态不会改变这种局面。当两位领导人下次会面时,预期拜登会告诉习近平,他坚持长期政策。

  何瑞恩分析,拜登的言论给美台关系带来的挑战是,他强化了一种说法,即美国在安全问题上措辞强硬,而在经贸问题上则谨小慎微。在台湾被排除在“印太经济框架”之外之后,美台之间如何加强经贸关系。

  在拜登防卫台湾的表态引发舆论沸沸扬扬的当天,美国外交元老基辛格(Henry Kissinger)23日对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表示,台湾不应被放在美中紧张外交关系谈判的核心,谈判的核心应是讨论能影响两国对立关系的原则,至少允许一些合作的空间。

  基辛格说:“美国不应以诡辩或渐进的过程发展‘两个中国’的方案,而中国将继续保持迄今为止的耐心。”



文章来源:中评社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