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盘点2022年7月文化关键词

包括《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首届北京文化论坛、秦陵百戏俑、第32届香港书展、第十二届江苏书展、北京中轴线申遗、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电影《人生大事》、电视剧《幸福到万家》等。

  盘点2022年7月文化关键词,包括《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中国国家版本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西藏博物馆新馆、良渚古城遗址老虎岭遗址公园、首届北京文化论坛、红山文化高峰论坛、秦陵百戏俑、“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第32届香港书展、第十二届江苏书展、“福禄寿喜·美好生活——中国吉祥文化特展”、北京中轴线申遗名录文本、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第四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第十一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海峡影视季、数字文创《溪山行旅·宋画三绝》、“章公祖师”肉身坐佛追索案、电影《人生大事》、电视剧《幸福到万家》、古装剧《星汉灿烂》、音乐综艺《声生不息》、姚璇秋、樊锦诗、陈家林入列。

《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规划范围。(来源:国家文物局)

  7月18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重点阐明了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工作的未来部署。《规划》分为八个章节,包括规划背景、总体思路、加强黄河文物资源调查、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实施黄河文物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组织实施保障。《规划》首次将黄河流域作为规划对象,备受文物行业和社会关注。>>>详文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

  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指出,社会力量可通过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按照《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要求,利用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农村书屋、乡土文化馆和专题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详文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现场。(来源: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7月18日在浙江省青田县开幕。大会以“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为主题,邀请有关国家、区域、国际组织、学界等探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粮食系统韧性、乡村可持续发展、农民生计改善等重要议题。本次大会是20年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国组织召开的规模最大、层级最高、影响最大的会议。>>>详文

中国国家版本馆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内的展览陈设。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内的展览陈设。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来源:新华社)

  中国国家版本馆7月23日举行落成典礼,30日上午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举行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暨展览开幕式,三个分馆同日举行开馆暨展览开幕式。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历时三年建设目前均已竣工。开馆后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进入策划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李志华 摄(来源:中新网)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7月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参观,展出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精选出来的逾900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166件国家一级文物,为观众讲述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次开幕展以轮换方式展示914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包括书画、青铜器、金银玉器、织绣、典籍、陶瓷、清代皇家画像和工艺品等,是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创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藏品出境外借。>>>进入策划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于7月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来源:中新网)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7月4日起面向个人开放预约,该馆将于7月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首次面向个人开放预约。馆内设有“兰台翰墨 家国春秋——明清历史档案展”“盛载千秋——明清档案装具陈列”“守护国家记忆 传承民族文脉——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历程”等展览。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包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和《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在内的数百件珍贵的中国档案文献珍品。>>>详文

西藏博物馆新馆

西藏博物馆新馆1

6月30日拍摄的西藏博物馆新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西藏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8日在拉萨隆重举行。当天,西藏博物馆新馆展出2700余件珍贵“明星”文物,为广大观众送上了一场精美绝伦的西藏地域特色文化盛宴。西藏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馆藏藏品52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余件(套),是西藏唯一一座集典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一级现代化综合博物馆。>>>详文

良渚古城遗址老虎岭遗址公园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1

  7月6日拍摄的良渚古城遗址老虎岭遗址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来源:新华社)

  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虎岭遗址公园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位于古城西北方向。整个水利系统的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此次展示的是老虎岭水坝遗址剖面,其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遗址公园里,这段水坝剖面外被加装了加热玻璃材料的保护罩,还安装了土壤温湿度探头。>>>详文】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1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来源:新华社)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于7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饭店举办,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本届论坛以“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包括开幕式暨主论坛、四个分论坛及相关活动,力争打造成为文化领域的全国性品牌论坛。论坛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和《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发布。>>>进入策划

红山文化高峰论坛

红山文化高峰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国春在论坛闭幕式上致辞。孙自法 摄(来源:中新网)

  2022年度红山文化高峰论坛7月15日至16日在红山文化发祥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考古文博专家学者代表线下线上相聚一堂,围绕论坛主题“比较视野下的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展开全面、深入的交流研讨。“坛庙冢”“玉龙凤”是参加论坛的考古学家为红山文化概括的六个字,也是红山文化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力证。>>>详文

秦陵百戏俑

秦陵百戏俑

4号百戏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7月20日公布秦陵K9901陪葬坑4号、28号俑最新研究成果。秦始皇帝陵 K99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陵园的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是一座内有东西向三条过洞、两端分别有斜坡门道大东西向“凸”字形陪葬坑。通过两次发掘对陪葬坑进行了全面揭露,共出土陶俑30余件。从已修复的陶俑姿态分析,他们的风格、特点与秦兵马俑截然不同,初步判断,这些陶俑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百戏俑。>>>详文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展览现场。(来源:中新网)

  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至10月9日。展览分为11个主题单元,包含意大利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共503件珍贵文物,其中部分文物此前从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过。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馆庆系列活动,以及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的重头项目,“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将意大利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503件珍贵文物搬到了中国观众的面前。>>>详文

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

《蔡侯青铜鼎》(中国)

参观者在中国国家博物拍摄展出的《蔡侯青铜鼎》(中国)。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7月2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展出中韩日三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青铜器类精品文物约50件(组),按照国别,展览分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韩国古代青铜文化”“日本古代青铜文化”三个单元,通过中、韩、日三国各具特色的古代青铜器,呈现了三个国家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礼仪文明与科技、艺术成就,阐释三国古代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人文底蕴,以及三国之间广泛密切的交流与互鉴。>>>详文

“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

“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

现场展出的分别出土于陶寺遗址(左)和良渚遗址(右)的陶器。童笑雨 摄(来源:中新网)

  7月7日,“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博物院开幕。此次展览以良渚文化的展品和图片作为参照,展出100余件陶寺遗址文物,包含陶瓦、陶鬲、陶鼎、彩陶礼器、玉器、铜器等,展示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的差异和联系。>>>详文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迄今所见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骆驼——金远洞巨副驼的骨架 余冠辰 摄(来源:中新网)

  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国博考古同样走过百余年春秋。汇聚了炭化稻、青铜鼎、沉船出水外销瓷、历史上最大骆驼骨架等240余件考古出土代表性文物的“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7月2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全方位展示国博考古的发展历程,时间跨度大,展品数量丰富。>>>详文

第32届香港书展

香港书展:大批市民于书展内购物。 李志华 摄

大批市民于书展内购物。李志华 摄(来源:中新网)

  7月20日至26日,香港贸易发展局举办的第32届香港书展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年度主题为“历史文化·城市书写”,并以“从香港阅读世界:忆·写香港故事”点题,旨在体现香港独有魅力。场内场外举行超过600场讲座及文化活动,推动全城阅读。>>>进入策划

第十二届江苏书展

第十二届江苏书展

家长带着孩子一道来挑选好书。钟升 摄(来源:中新网)

  7月2日,第十二届江苏书展在苏州拉开帷幕,江苏全省各地的152个分展场、2个线上分展场也同步启动。书展期间,各分展场将举办1000多场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在江苏全省散布浓浓书香。本次书展苏州主展场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参展出版发行单位超过400家,线上线下参展出版物超过20万种。>>>详文

福禄寿喜·美好生活——中国吉祥文化特展

中国吉祥文化特展

展览现场展出的“喜”文化元素。河北博物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三“羊”开泰、“马”上封“猴”、“喜”上“梅”梢……7月8日,由河北博物院联手浙江自然博物院、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福禄寿喜·美好生活——中国吉祥文化特展》在河北石家庄开展,300余件(套)展品生动展示了中国传统吉祥文化。本次展览从自然、历史、民俗多重视角阐释了吉祥文化的起源发展、内涵表现、辐射影响和时代意义。>>>详文

北京中轴线申遗名录文本

北京中轴线申遗名录文本

北京正阳门箭楼。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来源:中新网)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在近日举办的“历史文化‘金名片’绽放新光彩”主题采访中,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介绍,目前《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已完成,该局将确保高质量完成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任务,延续历史文脉。>>>【详文

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颁奖典礼现场。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主办方 供图(来源:中新网)

  7月30日晚,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湖北武汉揭晓,象征着中国电影“百花齐放”的奖杯金光熠熠。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电影《长津湖》获得最佳影片奖,袁泉凭借抗疫题材电影《中国医生》中的表现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张译凭借在《悬崖之上》中的表现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优秀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人等奖项也分别揭晓。穿梭60载光影故事,百花奖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折射出“中国力量”“中国自信”。>>>详文

第四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第四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已故导演陈木胜凭电影《怒火》获“最佳导演”奖,演员刘德华担任颁奖嘉宾并宣读感谢词。 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来源:中新网)

  第四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17日在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汇星举行。大会揭晓本届21个奖项,包括终身成就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电影等。香港喜剧演员许冠文获得终身成就奖,香港电影工作者周国忠获得专业精神奖。传记电影《梅艳芳》成当晚最大赢家,横扫包括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等5项大奖。>>>详文

第十一届中国儿童戏剧节

第十一届中国儿童戏剧节

儿童戏剧《报童》剧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7月15日,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京开幕。本届戏剧节以“享受戏剧 健康成长”为主题,通过线下展演、线上展播等多项内容,满足各个年龄段观众的艺术需求。戏剧节还将在四川成都、浙江嘉兴等地设立分会场,将优秀儿童戏剧展示给全国观众,带孩子感受艺术魅力。>>>详文

海峡影视季

海峡影视季

演员在晚会上表演舞蹈《丝海南弦》。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来源:中新网)

  7月13日晚间,第十四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开幕式暨晚会在厦门举行,两岸业界人士通过线上线下展开交流。晚会以“共同的情感”为主题,在两岸主持人的共同带领下,回顾了《新白娘子传奇》《你好,李焕英》《妈妈再爱我一次》《人世间》等影视作品,叙述“两岸共追一部剧”的故事,以影像表达共同情感、追寻共同记忆、共盼美好未来。>>>详文

数字文创《溪山行旅·宋画三绝》

数字文创《溪山行旅·宋画三绝》

数字文创《溪山行旅·宋画三绝》。(图源于网络)

  7月4日,基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知名藏品打造的系列数字文创产品“宋画三绝”的第一款《溪山行旅·宋画三绝》正式发布。这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首个以数字文创形式在大陆面世的系列藏品。该产品通过“AI+AR”技术营造出大宋溪山“元宇宙”,用户可在数字内容中“置身”《溪山行旅图》画境。>>>详文

“章公祖师”肉身坐佛追索案

“章公祖师”肉身坐佛追索案

“章公祖师”肉身坐佛二审宣判。张斌 摄(来源:中新网)

  7月19日上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章公祖师”肉身坐佛二审进行公开宣判:判决维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关于奥斯卡应返还章公祖师肉身佛像的判决。二审法院认为,讼争的章公祖师像属于非法出口的被盗文物,兼具人类遗骸、历史文物、供奉信物等多重属性,反映中国闽南地区传统习俗和历史印记,是当地村民长期供奉崇拜的信物,与当地村民存在特殊情感,于法于理于情均应返还,故作出如上判决。>>>详文

电影《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剧照。(来源:文汇报)

  诗仙李白曾感叹“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无疑点破了人生的要义。但面对化作尘埃的终极归宿,“悲”一定是唯一的情绪和态度吗?《人生大事》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该片视角独到地聚焦了“殡葬师”一职,并将宏大的生死议题,巧妙落笔于一段段微妙的情感关系中。此外,隐喻性的人物和细腻的细节设计,都让影片极具温暖现实主义的美学内涵和美学特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影片引发的热议,也振奋了受疫情冲击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展现了产业维度的蓬勃生命力。>>>详文

电视剧《幸福到万家》

电视剧《幸福到万家》

《幸福到万家》海报。(来源:文汇报)

  近日,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幸福到万家》收官,这部剧对女主角何幸福的刻画努力接近当代农村女性的精神诉求,她坚定勇敢不屈服、勇敢闯荡谋幸福,是荧屏上难得一见的非常正向、励志的农村女性形象。电视剧《幸福到万家》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视角,既代入何幸福的经历去解开一个个“为什么”,也站在时代进程中看我们在精神文明、法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路进取。>>>详文

古装剧《星汉灿烂》

古装剧《星汉灿烂》剧照

古装剧《星汉灿烂》剧照。(图源于网络)

  古装剧《星汉灿烂》正在热播。第三方平台显示,该剧的全网正片播放市占率领跑所有网剧。作为吸引大量青年人入场的暑期档热门,该剧以现实表情,观照当下的社会生活;用影像表意,刻画了生动家庭群像。在古风美学与现实价值的共振中,以自洽的逻辑方式致力于激发观众内心的文化认同。>>>详文

音乐综艺《声生不息》

音乐综艺《声生不息》

从左至右分别为杨千嬅、周笔畅、叶倩文、林子祥。(来源:文汇报

  芒果TV、湖南卫视与香港TVB联合制作的献礼香港回归25周年的音乐综艺《声生不息·港乐季》火爆荧屏,7月3日迎来最后一期节目,金曲盛典12首歌曲出炉,22首金曲也正式诞生,16组歌手都获得了相应的奖项。在香港与内地新老音乐人的精心演绎下,《潇洒走一回》《真的汉子》《朋友》等无数经典香港歌曲再次流行,唤起了不同年龄群体有关香港粤语歌曲的美好回忆,更是得到“Z世代”的追捧和共鸣。>>>详文

姚璇秋

姚璇秋

2020年10月13日,姚璇秋进行潮剧展示。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来源:中新网)

  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7月2日7时05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8虚岁。姚璇秋一生为潮剧发展、弘扬与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临走前几天还在为潮剧发展奔波。姚璇秋被誉为“潮剧金嗓子”,在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潮剧表演风格,其代表作品有潮剧《辞郎洲》《苏六娘》《陈三五娘》《扫窗会》《革命母亲李梨英》《荔镜记》《梅亭雪》《杨乃武与小白菜》《恩仇记》《井边会》《万山红》《江姐》等。>>>详文】 

樊锦诗

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资料图)敦煌研究院供图(来源:中新网)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半个多世纪以后,经历了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再到方兴未艾的“数字敦煌”,已耄耋之年的“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才有闲暇去回忆“斩不断,理还乱”的敦煌情缘。>>>详文

陈家林

陈家林

陈家林。图片来自中广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官微

  中广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原会长、长春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陈家林,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7月7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9岁。自1986年起,陈家林导演先后执导了《努尔哈赤》、《末代皇后》、《唐明皇》、《武则天》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电视连续剧,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详文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