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行政机构网页简介里近日悄悄将岛内逾96%的“汉人”族群,改称为“其余人口”。台当局解释是配合“监察委员”鸿义章的建议,旨在消除“汉番两大族群壁垒分明”的描述,促进族群平权,并非出于政治考量。别说相信这话的人有多少,若为促进族群平权,结果是搞到9成以上的人都变成“其余人”,难怪网络要嘲讽,下一步恐从其余人变成“多余人”。
尽管行政机构强调无政治考量,但恰逢台湾内部政治氛围高度敏感,难免让外界认为此举更偏向是“认知作战”,嫌“去中化”还不够,要进一步“去汉化”。
简介作为对外展示台湾地区基本人口结构的重要文件,应当清楚呈现族群比率与组成。将96%的汉人族群统称为“其余人口”,使外界难以了解台湾的真实族群结构,降低信息的透明度与准确性,对国际社会及岛内民众认识台湾造成困扰。
台当局解释指汉人内部无法细分族群身分登记,故改用“其余人口”。然而,这种做法忽视了汉人内部闽南、客家及其他族群的文化差异与历史背景,也未能反映族群融合与认同演变的复杂性,反而以行政便利为由,简化族群分类,导致族群议题被过度简化。
行政机构此番调整虽以促进族群平权为名,却在实务操作与社会效果上存在争议。族群认同是台湾多元社会的重要基石,台当局应在尊重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谨慎处理族群分类与表述,避免因政治考量或行政简化而损害族群尊严与社会和谐。
而从教育课纲的中国史淡化、地图上“中国”字样的消退、再到外事场合中对“汉文化”的回避,如今连人口分类中“汉人”二字也遭除名,这一连串操作恐非巧合,而是一场经过缜密设计的去汉化运动。它以多元之名,行文化排除之实。
“去中化”本质上是一场对国族认同的重组,目的在淡化与中国的文化连结。但如今,这条路走到更深一层的“去汉化”,不只是去掉“中国”,连“汉”的存在也要变得隐形。在这种语境里,“汉人”从主体位置被推落,成为政策文本中的匿名“其余”。
民众不得不问:为何占台湾九成以上的人口,反而失去明确称谓?它的本质,不是多元,而是排除;不是尊重差异,而是消解主体。
且“汉人”这个词,不只是一种族群分类,它是历史的印记,是文化、血缘、语言、习俗与社会构成的集合体。将汉人统统改称“其余”,等同于将主体变成模糊的背景。
主政者一旦能决定谁可以被命名、谁不该被说出,那么它便拥有了对历史与记忆的主控权。“其余”的使用,是权力的一种再分配,意即让你存在,却不让你有名字。
行政机构若真是像它再三强调的尊重多元,应让每个群体都有清楚的命名与定位,而不是将九成人口打成一团难以辨识的“其余”。(台湾《联合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