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刚落幕,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赴厦门出席,引发岛内热议。有人批评其“自甘为统战工具”,也有人认为“走出去才能看清楚”。事实上,近来越来越多台湾青年、网红、自媒体主动前往大陆,拍摄街景、搭乘高铁、参访乡镇,记录实情,引发不少台湾民众共鸣。这些行动,不是政治宣传,而是民间对现实的自我探索,也打破了长年以来意识形态绑架的单一叙事。
台湾自诩民主自由,却时常对两岸接触设下红线。凡走访大陆即遭抹红,动辄以“统战”之名否定民间互动,实属自我矛盾。《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并未禁止一般人民之文化、宗教与经济交流。只要依法申报、信息透明,应属合法之举,实无须动辄扣帽。
同样地,第三十三条之一针对政治性内容之合作行为订有明确规范,陆委会若真欲落实法治,应建立明确“合作定义标准”与“审核程序”,并对活动性质分类管理,而非笼统以“统战工具”抹杀一切民间声音。
以往小三通、宗教绕境、农特产品展售等两岸交流,皆为地方经济与文化累积互信的助力。今天的厦门、成都、深圳,城市治理与基层建设进展有目共睹。这并非美化大陆,而是正视现况。试问:一味拒看现实、回避对话,真能帮助台湾判断未来战略方向吗?
台湾陆委会与其“设防”,不如“设计”:设计风险分级制度、开放部分自助申报机制、恢复常态性旅游合作窗口,都是可以兼顾所谓“安全”与自由的务实做法。
真正的民主,不是制造恐惧,而是赋予选择。让民众“看见世界,才看清自己”,正是自由价值的体现。
和平的基石,不是敌意,而是理解。唯有拆掉迷雾墙,两岸才有对话的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