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创光复市区,淤泥及废弃物堆满街道。(台湾“中时新闻网”资料照片)
今年夏天,台湾接连遭受台风侵袭。7月初的“丹娜丝”与后续豪雨重创嘉南;日前,“桦加沙”台风外围环流豪雨导致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溃坝,造成光复乡惨重伤亡。两场天灾都属于大规模事件,但从媒体关注、行政当局应对到社会力的挹注,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这种差异,反映的不只是自然灾害本身,而是政治与媒体的选择,是政治算计的结果,更是台湾社会治理的困境。
“丹娜丝”台风过后,嘉南灾情虽然灾区断讯、淹水、房屋掀顶,灾情惨重,但是并未出现类似这个周末涌入大批志工协助灾后复原,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正值“大罢免”白热化时期,主流媒体的焦点仍以攻讦蓝营民代为主,无暇他顾,只能说机关算尽,误了本命区的灾后复原,也才会让嘉南绿色支持者“慼心”失望,在随后的投票、民调中,表达对民进党的不满。
相比之下,马太鞍溪溃堤则显得格外孤立。7月26日堰塞湖问题被发现时,“大罢免”仍在进行,政治版面几乎被全面占据。灾情并非不严重,而是无法挤进新闻焦点。花莲又属于蓝营主政,台当局与绿营侧翼倾向把责任推给傅崐萁、徐榛蔚,舆论场上充斥着“地方政府要负责”的声音。于是,台当局各部门迟迟不作为,彷彿“这是地方的事”。责任模糊化之下,救灾时机被延宕,灾民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这样的政治算计,造成灾害治理的断裂。台湾社会习惯于“重大天灾,行政当局应主导”的治理逻辑。但这次,行政当局与地方相互推责,结果只剩民间力量挺身而出。教师节假期,超过两万人自发涌入花莲光复乡协助清理与重建。这股社会力令人感动,但背后其实是一种制度性失灵的反射。台当局失能,社会补位。行政部门的消极反而激起更多民间参与,却也凸显出行政部门与社会角色的错位。
谁能想到徐国勇才宣告“没有台湾光复节”,不到10天,全世界都看到“台湾光复”了!
天灾无法避免,但政治算计却可以选择。“丹娜丝”与马太鞍的案例凸显了台湾政治的现实──当灾情与政治利益不一致时,灾民就容易被边缘化。然而,在气候变迁的世代,社会需要更多跨越蓝绿的合作,而不是一味把灾难当成攻防工具。这次的马太鞍溪溃堤,历史一再提醒我们:救灾若被政治凌驾,最后受害的永远是人民。
从“丹娜丝”到马太鞍,不只是两场天灾,而是两面镜子。它们映照出台湾政治的真实样貌,也折射出社会的善意与韧性。当媒体流量退去,当政党激情冷却,留下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回答的:我们要继续陷于政治角力,还是能学习“没有一件事比救人更重要”的态度?这,是台湾在极端气候时代最迫切的课题。
台湾,又一次以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向世人宣告它的脆弱:逢水成涝,逢风成灾。当灾难不再是偶发的意外,而是必然的临时考题,行政当局在处理重大天然灾害与突发灾难事件的应变效能,成了评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大难当头,如果行政当局不能活络与地方的伙伴关系,以民众为主,如果还在分蓝绿,还在算计利害,真的是令人哭泣!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