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文化

聚焦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主场活动在甘肃兰州举行。此外,为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全国各级文博单位开展6300多项线上线下活动,展现文博行业特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

安徽博物院,小朋友在体验皮影戏

小朋友在安徽博物院体验皮影戏。(来源:新华社)

江苏非遗项目海安花鼓

江苏民众进行非遗项目海安花鼓表演。(来源:新华社)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反映了文物见证时代风华、文物展现时代风采、文物滋养时代生活、文物助力时代发展的丰富内涵。

主会场活动在甘肃兰州举行

6月11日上午,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甘肃兰州举行

  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甘肃兰州举行。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主题论坛、第二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开工奠基仪式等系列活动相继举办。

  作为主场城市,兰州围绕主题,采取线上传播与现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将策划推出30多项活动,包括文物鉴定、丝路要津历史知识讲座、“古建探秘”、非遗展演、历史文化及红色故事讲堂、“民族脊梁——甘肃抗战人物展”流动展览等文化惠民活动,积极扩大全民参与度。此外,甘肃省150多家文博单位将组织开展展览展示、文博知识讲座论坛、博物馆研学、各类互动体验、文艺演出、非遗展演、文化科技创新等活动490余项。

航拍敦煌莫高窟外景

航拍敦煌莫高窟外景。王斌银 摄(来源:中新网)

  国家文物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敦煌研究院协议,今后五年内,双方将从七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相关链接: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兰州举行 

      国家文物局与甘肃省政府共建敦煌研究院  

      专家聚焦数字化赋能文物保护:“科技+匠心”促其焕发新生 

      “丝路非遗”齐聚甘肃张掖:泥人舞秧歌 巧手织锦带  

      甘肃线上线下迎“文化遗产日”:让文物“活”起来融入生活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将在甘肃兰州举行  

各地活动丰富多彩

各地活动拼图

各地活动拼图。(制图:虞鹰)

  除兰州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外,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严格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科学谋划、确保安全,组织开展6300余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线下活动,展现文博行业特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链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文博单位开展6300余项线上线下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启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  

      全国182家图书馆首次联动展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 

      2022年“桑珠孜有礼”·非遗艺术节在西藏日喀则开幕 

      聚焦文物保护利用 北京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浙江杭州启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非遗数字藏品同步首发

      中欧文物云端相遇 颐和园推出线上全景艺术展览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启动

      国家非遗湖北越调折子戏展演迎“文化遗产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宁夏主会场活动启动 让文化遗产绽放迷人风采 

      三亚南山非遗节开幕 黎族村寨“搬进”景区  

      百项技艺福建福州集中亮相 释放传统非遗魅力 

      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景德镇祭祀窑神复烧古窑  

      全国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重庆巫山举行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城市活动开幕 广西非遗产品上云端

      新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特色鲜明吸引民众参与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项

自然遗产拼图

我国的部分世界自然遗产拼图。(制图:虞鹰)

  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6项,其中文化遗产有38项,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共18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我国一直在不断推进的工作。

文化遗产拼图

我国的部分世界文化遗产拼图。(制图:虞鹰)

  我国目前共有世界自然遗产数量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总面积达7.06万平方公里,总体保护状况良好。其中5项涉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6项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16项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9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相关链接:

      全员出道!中国这些世界遗产有多美?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国家林草局: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

科技助力非遗迈向数字新时代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山地秧歌”。中新社发 韩加君 摄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山地秧歌”。韩加君 摄(来源:中新网)

  近年来,非遗文化结合新时代元素创新发展,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喜爱,古老非遗文化正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蝶变”。

  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人、新生代传承人及其代表的文化借助互联网科技的力量从幕后走到台前,以更加多元的形态迈向更加炫酷的数字时代。

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铜奔马”真品,其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资料图) 杨艳敏 摄

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铜奔马”真品。杨艳敏 摄(来源:中新网)

  中国正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精彩”。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见证,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展现了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关链接:

      古老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闻观察:让世界遗产绽放“中国精彩” 

      短评:中国为何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这十年,科技助力非遗迈向数字新时代 

      “文物复活术”带你一秒穿越到古代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 如何更多惠及大众?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要融入时代、见诸生活  

  (资料综合新华社、中新网、央视网等媒体报道)

编辑策划: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