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柳青取材有道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经纬观察      2024-04-02 11:17:27

1952年,柳青为了体验生活,把全家从北京迁往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他把一座破庙稍作修整,一家人一住就是14年。

柳青体验生活,涉及方方面面。他先是改换衣着,剃了光头,穿着对襟黑袄,戴一顶瓜皮帽,俨然一副当地农民的打扮。白天,他挽着袖口和裤腿,与村民一道下地耕锄;晚上,叼着农民的旱烟锅,与农民一起开会聊天。闲暇时,坐在田间地头和村民们唠家常。刮风下雨,农民发愁,他也发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民高兴,他也高兴。

柳青喜欢赶集。每逢王曲镇集日,他都提着竹篮,戴着草帽,跟人一块去赶集。到了南街供销社门前,排队时他喜欢听人无拘无束地说“闲话儿”。排到他时又借故不买,又跑到后面排队。每次赶集他都要用去大半天,用意不是排队买东西,而是为了熟悉生活,体会排队的滋味、观察群众的心理活动和倾听排队人群的议论。

为了熟悉集市上的粮食交易情况,他模仿农民把手缩在了袖筒里,不动声色地和人家捏指头摸价。他的装束、他的模样,竟然骗过了牙行和卖主的眼睛。有时候,来了兴致,他屁股底下垫块砖头,坐在街边跟村民下棋。一边下棋,一边留心周围人的言谈举止。

有一次,柳青想近距离观察村民怎样割毛竹,就与村民王家斌商量。王家斌看他说得恳切,就答应了。王家斌带了11个社员,当天擦黑从峪口进山。柳青第二天进山,来回5天,走了200多里路。他目睹了山民在峭壁陡坡割竹子的艰辛,把这些生动的素材写进了小说。

柳青说:“要写生活,得先深入生活。”经过多年的细心观察和亲身体验,皇甫村的许多人和事渐渐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了创作素材。1959年,柳青写出了“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创业史》。

为了回馈乡亲们的厚爱,柳青把《创业史》的稿酬1.6万余元全部捐给了王曲公社,用作创办机械厂的费用。后来,他又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支了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的村民解决了用电问题。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网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