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商如何因应全球经贸巨变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      2025-04-22 13:02:29

美国总统特朗普引发的关税贸易战,全球经贸秩序巨大震荡,尤其是对于在世界各地布局的台商,冲击可谓前所未见。这场关税风暴不仅是短期市场波动,更是一个结构性的巨大考验。许多台商过去数十年来,以台岛外为主要制造基地,产品透过出口至美国与欧洲市场,如今突然面临着高额关税成本暴增、竞争力骤降、订单急剧流失的困境。此外,中美关系也使得各国的政策充满了更多不确定性,台商的经营风险明显升高。

在此严峻的情势下,台当局与各界有必要积极思考如何成为台商最有力的后盾,透过有效且具体的措施来协助他们转型与因应风险,并且借此契机,带动台湾整体产业的升级转型。

台当局应该建构更完善、更具体的“回流与转型支持机制”。目前台当局推动的“投资台湾三大方案”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显然必须更深入,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与需求,提供差异化且实务性的协助。例如针对电子业,台当局可透过设立高阶制造研发中心、提供税务优惠及补助,来鼓励产业链的提升;至于中小企业,则应该提供更为务实的融资保证措施,以及生产自动化设备的汰换补助。此外,因为台湾工业区土地供应不足,台当局甚至应该着手推动都市工业区的更新计划,或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共同开发海外产业园区,提供更广泛的落脚点选择。

台商必须面对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积极推动供应链多元化的“台湾+N”战略。

因此台当局必须协助台商在越南、印度、印尼等新兴市场建立替代的制造基地。透过相关单位,提供投资咨询的专业服务,并与当地律师、会计师、物流业者紧密合作,建置完善的投资服务网络。同时也应积极与这些国家洽签投资保障协定及避免双重课税协定,甚至争取参与区域经贸整合的机制,如CPTPP与RCEP,以扩大市场机会与降低投资风险。

台当局也应该引导台商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减少对低成本制造模式的依赖。过去台商过度依赖的低成本制造环境,贸易战正凸显此模式的脆弱性。台当局必须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与自有技术,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市场。此外也应协助产业导入AI、物联网、5G等先进技术,推动智慧制造,进一步由传统代工角色转型为系统整合业者。这不仅限于资金援助,更需搭配专业的技术顾问团队与策略规划指导。

政策稳定性与明确性非常重要,台当局需积极推动政策沟通与舆论引导,透过定期召开中小企业论坛、侨界经贸会议,清楚传达台当局支持台商的坚定立场,并且直接了解企业的需求与挑战,减少彼此之间的信息落差,稳定台商的经营信心。

整体而言,台当局在协助台商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摆脱单一的“回台投资”思维,以更全面、更有策略性的眼光来配合全球供应链调整的大趋势,协助台商布局多元化生产基地,提升自主技术与品牌能力,真正建立起产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这样台商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全球经贸环境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为台湾整体经济创造更高价值。(台湾《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