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家园与经济发展的危机。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2025台湾已经落实“非核家园”,但我们是否真正想清楚了它对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如今回望,不难发现这场能源理想主义的实验正逐步将我们推向危机边缘。经济压力日增、空气质量恶化、投资信心下滑,甚至动摇了台湾科技产业的竞争根基。当“执政者”高喊“2050净零排放”、“绿能转型”等口号的同时,却在现实中让火力全开,煤烟冲天,讽刺莫此为甚。
最迫切的问题是电力结构的失衡,根据最新资料,台湾超过八成的电力来自火力发电,夜间甚至超过九成五。核电除役之后,包括高雄大林与兴达、中火等燃煤机组紧急启动,台电不仅“偷偷”重启老旧设备,还对外宣称空气质量“并未恶化”。这样的矛盾与掩盖,反而坐实了“非核家园不缺电”只是美丽的假象。
而在经济层面,能源不稳问题已经对台湾产业造成实质影响。特别是半导体与AI等高科技产业,其电力需求持续上升,对稳定电力供应的依赖不可或缺。辉达执行长黄仁勋就曾直言:“没有能源要怎么成长?AI产业根本不会存在。”他呼吁台湾应投资包括核能在内的多元能源体系,不应对任何能源形式进行政治性污名化。这番话不仅是对赖当局能源政策的当头棒喝,更反映产业界对能源现实的深度焦虑。
事实上,拒绝核能已非全球主流。在美国,特朗普已签署行政命令推动核电成长,并精简核能设施审查程序。欧洲与日本也纷纷重启核电计划,视其为因应能源危机与达成减碳目标的关键选项。唯独台湾当局,在能源高度仰赖进口、电价必将上涨的情况下,仍固守“非核家园”神主牌,不惜代价维持政治表象,导致经济竞争力与民生质量同步受损。
这项错误政策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正在发酵,台岛中部、南部居民饱受空污之苦,癌症发生率不降反升,甚至被讽为“用肺发电”、“用命发电”。市长与环保团体纷纷抗议燃煤机组复启,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寄望行政当局“妥善调度”。连基本的电力需求都如此拮据,谈何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
绿能的理想,原是值得追求的愿景,但若政策制定者无视技术与市场的限制,一味进行政治操弄,结果只会是“拼命发电”却“拼不出希望”。目前再生能源的成本依旧高于核电,且具有间歇性与不稳定性。台电的财务早已陷入亏损,面对日益攀升的购电成本,只能在核能与燃煤发电之间“选择毒药”。
即便核电的未来仍须解决核废料与地震安全问题,这并不代表台湾应该完全封杀核能选项。现代核电技术已大幅进步,国际上广泛应用小型模块化反应炉(SMR)等创新设计,提高安全性与弹性。相较之下,台湾却仍困在1980年代的反核思维,无法展现符合当代科学与全球潮流的政策前瞻性。
在这场错误的能源实验中,最终埋单的是谁?是企业主,因电力不稳导致产品报废与投资撤离;是劳工,在产业外移下失去就业保障;是中产阶级,承担上涨的电价与税负;是弱势族群,在空污肆虐中被边缘化。
要走出这场能源与经济双重危机,台湾的政策制定者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放下意识形态的包袱,以多元能源策略为基础,重新评估核能的角色与可能性。唯有如此,台湾才能真正实现能源转型与经济永续双重目标,避免在全球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
毕竟,“没有能源,要怎么成长?”黄仁勋的这句话,不只是对赖当局的提醒,更是对所有台湾民众的警醒。当我们用政治信仰堆砌政策金字塔时,别忘了基础是来自产业、电力与人民的真实需求。愿我们不要在耗尽最后一度电、最后一口气时,才悔不当初。(台湾《经济日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