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暂时”关税冲击产业“长期”发展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2025-08-12 10:59:34

台当局与美方历经多轮的实质谈判,美国对台湾地区课征20%所谓“对等关税”,除了引发在野党的政治批判,也造成了产业界经营上的焦虑。尽管赖当局以“暂时”关税的论述安抚各界,此一政治话术能否发挥安定民心的效果是一回事,令人担忧的是,整体经济从投资、贸易、就业至民众信心,均陷入空洞化的系统性风险。

特朗普政府对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谈判,其过程的确不能完全操之在我,但此一期间,赖当局并未将未来对台实施对等关税的可能税率,透过各种不同税率进行压力测试,同时以粗估的数字,模拟对投资、贸易、就业等经济层面造成的影响,以此作为台当局后续积极调整产业政策的参考基础,使得岛内厂商仅能战战兢兢。例如:先行调整合约内容、提前出货、暂缓接单及减少生产等,摸着石头过河、谋求自求多福等。

此次赖当局对美关税谈判过程三缄其口,但各种不同版本的流言依然四窜,这些杂音,其实已干扰产业的运营。我们或可将岛内厂商担忧此次对台湾的“暂时”关税,更进一步延伸为冲击产业“长期”发展的症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台湾地区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不易签署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在美国课征20%关税下,相较竞争对手日本、韩国则课征15%,这5%关税差距,可能对机械、车用零件等传统产业的出口,造成致命冲击。

其次,在经营成本压力下,除了侵蚀厂商微薄的利润,一旦生存空间遭到压缩,若没有选择外移,恐将迫使在地厂商竞争逐渐弱化,近年以来,包括模具、工具机械等产业出现的现象,均可见其端倪。

此外,随着领头或中坚厂商选择外移引发的结果,非仅是订单减少与生产线的紧缩,而是与其相关的产业呈现供应断链、人才出走,如此一来,势将波及台湾年轻世代的未来发展,在“学非所用”下,被迫转行从事低薪工作,严重冲击高阶专业技术人才蓄积。而由于出口产业衰退或不振,除了迫使厂商裁员、薪资冻涨外,恐将使得内需消费陷入萎缩,进而导致当局税收减少,甚至对整体社会的“信心”,造成恶性循环。

面对特朗普政府“恣意妄为”的压力,此刻厂商需要的,并非是安抚式的口号,而是期待实质上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针对遭受关税冲击厂商提供低利融资,同时透过优惠租税,鼓励厂商根留台湾;加强连结欧盟,布局全球南方国家,突破参与区域经济组织的僵局;推动当局采购“在地优先”,落实厂商承接一定比例案件,将资源转化为在地就业;摆脱意识形态纠葛,重启两岸ECFA谈判,接轨大陆新兴优势产业等。

很显然的,在美国高关税冲击下,台湾产业所呈现的困境,并非短期景气循环的突发性阵痛,而是长期多重因素累积的结构性危机。因此,台当局必须舍弃仅是“暂时”关税的自我催眠思维,在降低产业对单一国家依赖风险的同时,重新探索台湾产业在“全球战略体系”中存在的价值,建立一套因应未来环境冲击安全网络,包括:产业结构多元、投资区域均衡,并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多方贸易体系克服关税冲击。

文章来源:台湾《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