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2020两岸关系回顾|中美恶化 两岸极冻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海观潮      2020-12-30 19:34:10


作者 汤绍成 前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美欧所所长

2020年即将结束,在过去一年的两岸关系发展中,美国的角色尤其重要,再加上疫情的肆虐,导致两岸关系极冻。今年一月,蔡英文以悬殊差距连任成功,而民进党也获得台立法机构六成席次,再度实现完全执政。但中美关系已经相当恶化,而美国又极力拉拢台湾,其强度更超过以往,更导致两岸关系的僵局变为危局,若要有所缓和,可能还需拜登总统继位之后才有可能。

 美国角色

今年初,中美两国期待已久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签订,应特朗普的急切企求,中方也增加购买美国产品的承诺,更在知识产权与技术转让方面也做出妥协,确实善意十足。整体观之,当前中美之间的博弈,是一项整体战与持久战,而贸易战本身还只是一小部分,此外还包括金融、科技甚至战略与意识形态的博弈,这都是环环相扣,相互为用。

在台湾“大选”之后不久,正值新冠肺炎疫蔓延之际,赖清德访问美国,打破以往台湾高官访美的纪录,导致解放军绕台。这当然是美方主动邀约的结果,还好美方仍有所节制,关系还不至于立即恶化。

但是,美国国会不断通过友台法案支持台湾,而行政机关则比较保守,知所进退,可见美国也不愿见到两岸冲突,因为这将陷美方于支持与否的困境。再者,若在台湾一党长期执政,将也会导致尾大不掉的情势,必须防微杜渐,因而适时的政党轮替,才最符合美方的利益。

虽然世界各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延烧,但大陆相对控制得宜,武汉也已于四月初解封,各省还已开始援助各国抗疫。但是美国内部为防疫政策争议不断,状况持续恶化。而台湾抗疫的表现突出,因而成为国际亮点,但与大陆的关系却日益紧张。

自特朗普总统上台以来,中美关系已陷入近年来的最低谷,甚至可说两国已进入新冷战状态,其中尤以“印太战略”为甚,美国海军机舰航行台湾海峡的数量也日益增加,这要比奥巴马时期频繁得多,再加上中美双方各自在南海军演,确实令人关注。

7月21日,美国政府突然要求中国关闭驻得克萨斯州城市休斯敦(Houston)的总领事馆,此乃一项极不友好的行为,也是自中美1979年建交以来最糟的情况。此外,美方现在对大陆是全面对抗,其原因除了对于大陆崛起的恐惧之外,就是选举的需要。

此外,美方除派高官访台之外,还有扩大军售与挺台入联等不一而足。其实,这些策略都是依美国当前自定的国家利益与内部的大选情势而制定,且均已产生了相当的政治效应。尤其北京对此已凝聚了巨大的负能量,届时若美国有所闪失,比如因大选而爆发动乱,台湾方面的曝险机率甚高。

此外,蓬佩奥还曾对于是否访台的意愿表现暧昧,甚至还说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他虽未明言出兵护台,但其态度已经已相去不远,这与美方以往的态度有相当大的差别,甚至还称美日印澳四国的安全合作还将会扩大,确实有建立亚洲北约集体联防的态势与冷战围堵大陆的架构,而台湾势必将以某种形式参与其中。

由此可见,美方目前已经不把“一中政策”放在眼里,与大陆的关系也因大使返国而几近停摆,而与台湾则正在全面性发展双边关系。这对北京而言,已接近要强力反应的临界点。在美国大选之前,多方预料,因特朗普盲动而发生内部动乱的机率在扩大,若现在对台湾出手,就刚好陷入特朗普的圈套,提供他一个可以表演的平台,以便因护台而塑造他英雄的形象以达胜选的目的。

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西洋拳模式挑战,北京则采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模式加以应对,并称还是谈判优于对抗,以至于双方尚能维系类似冷和平状态,至少一个巴掌拍不响。面对中方的忍辱负重,美方要持续施压的可能性甚大,尤其这牵涉到美国内部的黑白、疫情与选举的情况。但是中方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是否真的擦枪走火,还有待观察。

 两岸情势

其实,早在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的一国两制讲话以来,北京就一直坚守着对台的和平策略未变。

2020年三月初,国民党主席的补选落幕,“立委”江启臣以悬殊的票数胜出,确实带来一股新生气象,与民进党所造成的两岸危局相对照,国民党的角色突显,而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两岸互信。但此次中共并未发出贺电,自然是要看国民党如何找到适当的角色与定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际,两岸的局势也日趋紧张。北京认为台湾以疫谋独,因而在四月上旬,环球时报社评对台提出勿谓言之不预的警告,由此可见,两岸的危险局势。

如今蔡英文的第二任开始,两岸危局持续恶化,而台湾牌始终是美方的一项利器。一般预估,中美发生某种形式军事摩擦的可能性在增加,若台湾倚美的事态凸显,比如借用军港与军用补给,必将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面对美方如此积极拉拢台湾的策略,民进党当局似未意识到台湾已经被美方绑在其战车上,随时可能会有被当炮灰的险。目前台北身陷已深并难以自拔,只能被美国绑架,并以台人的身家财产为赌注,确实不仁不义,更令人不寒而栗。

九月中旬,美国国务次卿克拉奇访台3天,渠乃国务院第三号人物,主管经贸事务,但此行却不谈台美经贸,因而可知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协助台湾脱离红色供应链,以便由美国领导,再联合区域相关国家来共同建立一个替代的方案来孤立大陆。此乃美国全力对抗大陆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台湾正是美方可运用的最佳筹码。

在此方面,台湾相关产、官、学各界的疑虑甚大,因为台湾与大陆的互补性强,况且大陆的产业链齐全,台湾每年还在两岸贸易中赚进近千亿美元,要台商放弃大陆的商机难度极高,因而在短期内所可能产生的效果必定弊大于利。但是,为因应美方的压力,台北必会释放善意,而这也必定伤及台湾的实质经贸利益,不可不慎。

由于疫情当前,两岸几乎断线,而蔡英文开放美国含有莱克多巴胺的猪肉进口,引发台湾内部强力反弹,但台美经贸关系也未见改善,同时台湾还会配合特朗普重返“美国制造”的目标,以及寻求在全球供应链的新定位,并打造新的生产和制造模式,所付出的代价不小。

因而台美双方在资通讯、半导体、汽车及航天产业方面将会紧密合作,进而可延伸至尖端制造的领域,尤其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工业4.0等。与此同时,台积电也依附美国,损失目前第二大客户华为,占其营收比重高达14%,看似难以避免。

当前中美关系确实面临极大考验,尤其,美国国会的动作比较贸然,除非特朗普真想孤注一掷,那台湾终将得不偿失。而美方虽常施以友台措施,但这些都是手段,一但与中共的关系改善,台湾又要被抛到一边,我们现在还是美国的棋子,但是何时变为弃子,乃非台湾可以影响与逆料。因此,若是两岸关系无法改善,这还须主政者运用智慧,才能避免将台湾陷于难以自拔的困境。

11月下旬,又有美方官员访台,此次是负责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情报的海军少将史都德曼,乃近几年来访台位阶最高的美国军官之一。但美台双方都不愿透露细节,只称此乃不公开的访问,这种故作神秘的态势更让人质疑,这是否是更进一步试探北京的底线,以便日后惊天的行动还不明朗

前瞻未来

美国总统大选至今已逾六周,选举人团也已确认拜登当选,投票结果将被送到华府,美国国会明年1月6日正式加以确认,但特朗普总统还在最后一搏。

与此同时,拜登的内阁团队已经成形,有人戏称这是奥巴马的第三任,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其中一些重要的职位都是由奥巴马时期的要员,其作风将会与特朗普政府有相当的差异,最典型的莫如国务卿布林肯以及国安顾问苏丽文等。

更与特朗普单打独斗型不同的是,拜登的内阁将会以谈判大于对抗的方式,回归美国传统大国外交路线。尤其未来国务卿布林肯曾生长于法国,法语形同母语,因而更有可能会联合欧洲国家,以多边式的团队合作,来共同处理相关的外交问题。

近日,曾任奥巴马亚太副助理国防部长的坎贝尔特别强调,有鉴于大陆对于东亚国家的威胁,拜登政府必将会以行动来证明美国对此地区的承诺。但是,中美之间主要战场将涉及尖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和5G网络,但在气候变化与新冠疫情和朝鲜等问题上,将会保持一致。同时,美方还会先关注国内疫情与经济的情况。虽然,美国政府重视对台湾的承诺,但美方仍希望台湾和大陆之间能够恢复对话。这席谈话,其实明确地勾勒了拜登政府未来的两岸政策,重点就是中美将是一种竞合关系,拜登政府也将派任驻北京大使,因而这将与特朗普一股脑与大陆脱钩与打台湾牌的政策迥异。

而蔡英文在三天后的一场录像演说中指出,台湾不愿与中国大陆永久对立,但坚决捍卫“自由”的生活方式,看来好似对于坎贝尔谈话的响应。但是,蔡英文又称,愿在不预设前提下,和平解决歧见,导致前功尽弃。这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两岸关系的定位性质,若真的“不设前提”,那两岸何必以国台办与陆委会来处理双方关系,由台外事部门出面即可,但这可能吗?其实,若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识也没问题,那就必须要提出一套新的说法来加以取代,否则应该先从将陆委会并入外交部着手,但又好似没有这项计划,此乃民进党当局所面临的困境。

 小结

特朗普乱政四年,确实给美国与全世界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美国内部的乱象丛生难解,但其对于大陆的强硬姿态,却有给于北京一剂强心针,科技自主发展与爱国情怀高涨,更强化了领导中心的地位,五中全会就是最佳证明。相对的,特朗普的困兽斗还会演出何种惊奇?令人拭目以待!

近期美国《国家利益》杂志(The National Interest)刊文指出,在明年1月20日美国政府交接前,特朗普总统、副总统彭斯及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等人,“此刻应是来台访问的时间点”。该杂志以美国利益为依归,立场并无偏颇,做出如此判断,绝非空穴来风。

但若台湾能主动劝阻特朗普访台,那将可对大陆发出缓解两岸情势的强烈讯号,并为拜登未来相对缓和的大陆政策做准备,这当然有利台湾的和平与发展,面对这种情势,台方的决策恐怕也在一念之间。

面对拜登的新人新政,蔡英文当局也还是没有相应的措施,确实令人不解。尤其,每次美方新政府上任,都会有一个人事与政策制定的盘整期,大约都要大半年的时间,因而并不希望两岸生波。相形之下,这对于台湾的压力将会加大,当然要实时因应,缓和两岸关系,才是正办。

  华夏经纬网年终特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