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台岛夜话】“台湾认同”是“台独”意识形态的借壳上市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台岛夜话      2021-12-18 00:00:00

台独



  “台湾认同”是“台独”意识形态的借壳上市

  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皆是一个造成重大事件的议题,台湾也不例外,台湾长期以来一直有民族认同的分歧与矛盾,也由此民族认同的分歧导致诸多争议。而在台湾的民族认同中,最受关注的应该就是“台湾认同”了,这样的认同争议影响到台湾内部的团结与分裂,每每成为民进党选举操作跟攻讦对手的手段,也造成了两岸之间的紧张关系,

  台湾社会的民族认同争议议题通常围绕在两岸关系以及台湾的安全上,包含两岸之间是几个民族、几个国家、台湾应走向统一或独立等议题。同时,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甚至有在“中国认同”与“台湾认同”两种认同交错、重迭的现象,

  以旧课纲为例,过去将台湾历史、地理自中国历史、地理中独立出来教授,让学生用一年时间学习以台湾为主体的台湾历史与地理,美其名称“要先了解自己生长的这块乡土”,大幅将以台湾为主体性的教材纳入教育体制中。

  而到了新课纲的实施,则更是将台湾给纳入了“东亚史观”之中,确立了“我者”(台湾人)与“他者”(中国人)的区别,以此来培植青年学子、想要进一步养成他们对于“台湾主体意识”与台湾这个“国家/民族”的身分认同,使得台湾人民在“我是中国人”和“我是台湾人”之间时常混淆,甚至有广泛的“双重认同”出现,在台湾社会既有的认同意识分歧上并非好事。

  主张“台湾认同”的人,把“本土化”与“政治认同”画上等号的做法,无疑使得“本土化”与“去中国化”同时在台湾进行并合流,以这样的认知操作来凸显“台湾认同”与“台湾主体意识”的身分认同,其实只是将其“台独意识”给包装、修饰的“置入性营销”罢了。“本土化”与“中国认同”之间,并不一定就是相反或者二元对立的,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才是重点。

  要发挥文化在两岸交流与融合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文化属于“软实力”(Soft Power)的一种,一个国家所具有的除经济、军事以外的第三方面的实力,主要是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民意等方面的影响力;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奈伊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三种资源中。

  而美国学者欧维纳则认为:“军事以外的影响力都是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可以说,国家的“软实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已逐渐成为国家权力构成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文化对人民生活及民族认同有着无比的影响力,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功效无可限量。

  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下,交流的层次和规模也不断扩大,两岸的文化与社会交流将会是接下来的重要领域。正由于两岸同文同种的血缘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成为了有利于两岸文化交流的客观条件,以文化作为与社会深化、从经济过度到政治互动的桥梁,通过文化软实力争取与台湾民心的“有感”与心灵契合,更能进一步以文化认同来促进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

  在实践策略上,当以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人员往来并扩大各界交流。近年来,两岸社会交流出现了许多新现象,不断向双向化、正常化迈进,也印证了两岸社会交流交往过程中日益融合的必然趋势,交流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遍及所有类别,交流的形式、管道和层次也不断地扩增及提升。

  以青年为基础持续深化两岸的融合发展

  两岸“融合发展”的主张较早出现在2014年3月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经济融合”的政策理念,并指出大陆将全面贯彻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巩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促进经济融合。

  进一步诠释,扩大两岸经济融合目标的本质内涵,就是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条件。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时期,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两会建制了制度化的协商机制,并在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顺序下,完成了包括《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内的23项协议。

  在多项对台措施的驱动下,两岸的和平红利大量释出,但在台湾发生太阳花学运,以及课纲调整下,民进党的“去中国化”导致“反中”情绪弥漫全台,此项认同危机不仅稀释了对台措施的和平红利,更使两岸共建“融合发展”的努力面临严峻挑战。

  到了2016年更因蔡英文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情况下,让两岸在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持续受阻,中国大陆采取单向操作方式推出两岸融合政策已是必然,包括推出“31条”措施与 “居民化同等待遇”,让台企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吸引台湾人民进入大陆发展、参与“中国制造2025”,藉此来建构两岸的命运共同体。

  为有效落实惠台措施,中国大陆各省市陆续推出落实 “31条”的实施细则,持续推进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将各省市打造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交往活跃平台、两岸直接往来便捷通道及两岸同胞融合温馨家园,才能建构出两岸的共同体意识。

  透过 “共有知识”、“身分认同”及“语言承诺规范”来探讨如何影响两岸的利益及行为,在互动过程中,会对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利益及行为产生建构的作用,而体系内行为者并非单向约束互动,而是彼此间互动构成新规范,两岸关系方能产生新的结构变化,朝和平发展建构。因此,台湾也要对两岸关系的长期发展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而不能只是一昧地阻挡。(作者 萧衡钟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博士)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