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盛九元:双城论坛的韧性、民生、创新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媒体链接      2022-07-26 14:48:54


2022台北、上海城市论坛19日登场,上海市长龚正(右)、台北市长柯文哲(左)在论坛结束时透过视讯镜头挥手道别。(杜宜谙摄)

“2022上海台北城市论坛”日前落下帷幕。在两岸多项沟通机制停摆的情况下,台湾民间沉默的大多数一直寻求两岸和平发展,“双城论坛”如约举办,能慰藉和满足他们的期待。尽管民进党当局一再阻挠,但两岸民间对于和平与交流仍有很高期待,论坛续办也会给岛内支持和平、期待两岸交流的民众更大的希望。

自2010年以来,“双城论坛”由上海和台北两市轮流举办,已成为两岸最重要的机制化交流平台之一。作为两岸城市间对话的一个特殊平台,“双城论坛”是由上海和台北两市政府直接推动的、机制化的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定期对话和协商,在两岸交流中具领先地位和独特作用,在推动两市各方面交流合作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交流合作方式难以替代的,因此双城均予以重视。这在当前两岸对话协商停摆的情况下,更显珍贵。

“双城论坛”的持续推动显示上海和台北在交流合作中的互补性与发展性。论坛举办13年来,两市先后签署的42项合作备忘录涉及经济合作、城市更新、大数据管理、低碳绿能、应急机制、基层交流、文化体育合作等方方面面,这对台北和上海两座城市的城市治理、民间往来都有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基层社区交流方面,如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安全等,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成效。论坛的成功也为两岸城市交流合作树立了典范。在当前两岸关系的总体态势下,地方城市交流逐步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载体,而“双城论坛”模式也将为两岸交流提供相应的示范案例。

另一方面,受制于当前两岸关系格局与两岸的制度差异和台湾社会发展现实与政策性的制约,“双城论坛”也面临着挑战,但正是面对挑战和民进党当局的种种限制,论坛亮点纷呈、特质鲜明:

其一,“韧性”是“双城论坛”最大的亮点。一般而言,地方交流总体上必然受制于两岸关系总体格局。在当前的两岸关系情势下,城市交流在确立机制、推动交流合作的方式和深化交流合作内容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再叠加岛内政党轮替因素,使得城市交流面临着政治周期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但面对阻碍,“双城论坛”却能连续举办,显示出强大的“韧性”。这种“韧性”根植于民意基础、两市政府的努力和民众对两岸交流合作的期待。

其二,“民生”是“双城论坛”最夯实的基础。两岸的体制机制不同,使得两岸城市在管理思路、事权、治理方式上存在很多差异。对上海而言,经济发展是首要议题,即在总体发展战略框架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借助地方资源,推动城市全面发展;而持续高速的发展反之又可为城市发合作注入持续的资源和动能。基于此,上海对交流合作的重点必然倾向于如何更好地推动两市的经济发展、如何为两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对台北而言,重点是在财政约束下进一步完善城市运营机制的问题,即争取增加统筹款分配比重,以便争取实现资源的更有效运用,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城市服务,满足市民各方面的需求。当然,上海对城市治理的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两岸城市体制机制的差异,也导致双方合作力度与推动方式的差异。

从具体实施情况看,上海更期待在两市的经济合作、产业对接、金融交流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而台北则更关注类似公租房、青年就业、长照等民生议题合作的深化。尽管双方的期待仍存在落差,但呼应民生需求、关注民生福祉、聚焦民生议题的焦点从未转移。故两市始终围绕民生项目,推动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不过在这方面,双方还有很大的协调空间,未来也需要在照顾对方关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这也为“双城论坛”持续深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三,“创新”是“双城论坛”最强的硬核。论坛每一次的议题都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和突破,这就需要两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沟通协商,创新议题。从对历届论坛的议题分析看,不仅切合现实、关注民生、着眼未来,而且都具新意,这正是“双城论坛”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由此也构成其最强的硬核。

经过13届论坛的交流探讨与合作深化,两市对彼此的关注重点已有深入了解。当下可有意识地拓展新的合作领域,诸如数字经济、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基础的远程管理、城市应急管理与公共卫生服务、产业发展和青年创业合作等领域,为两市交流合作的深化增添新动能。特别是两岸青年交流,新世代是两岸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如何更有效地为青年人创业就业和人生规划提供服务,拓展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空间应成为重要而持续的议题。

当然,“双城论坛”的持续举办离不开共同的政治基础。从目前情况看,“两岸一家亲”作为双方可以接受的共识与默契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在当前台湾“台独”民粹高涨的情势下,已经受到明显的压力和冲击。因此,如何维系基本共识、确保既有政治基础将是台北市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文章来源:中时新闻网)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